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九八二年十月,教育部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师专数学专业教学大纲的审订会,审订通过了《逻辑代数与电子计算机简介》教学大纲.虽然与师专数学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逻辑代数与电子计算机简介》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但大纲明确规定,它是师专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逻辑代数的工具去处理有关命题、推理等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并能使用BASIC语言编制简单的程序上机算题.  相似文献   

2.
本门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集合论、逻辑代数。复习应以六十讲的内容为依据,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下面就这两部分的内容,谈谈复习要求。集合论集合论的重点是:外延原则;推理的基本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关系的性质及集合的势。一、ZF公理系统1.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外延公理,能应用外延公理证明两集合相等。  相似文献   

3.
蕴涵推演法与双蕴涵推演法是数学证明中常用的方法。在《集合论与逻辑代数初步》中,要求学员掌握并会运用这种方法。本文谈谈蕴涵推演法与双蕴涵椎演法的理论依据、所使用的逻辑定律以及它们在集合论中的运用,供同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联中小学教育为十年制,分为三段:一至三年级为低年级,四至八年级为中年级,九至十年级为高年级。入学年龄七岁。一至五年级数学单设一门,六至八年级分设代数、几何(主要是平面几何)两门,九至十年级设代数分析、几何(立体几何)两门。每周教学时数除高年级为五学时外,其余均六学时。 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是在世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声浪中产生的。1969年全国开始使用新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数学基础(A)课程是99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此课程的计划学时为72,课程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统计基础。鉴于教学安排的原因,本学期这门课程以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部分内容为主。教材暂借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线性代数》(施光燕编)和《工程数学》(张尧庭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它的数学基础——逻辑代数,已经成为每一个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普通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因此,在中学阶段学习一些电子计算机的简单常识以及有关它的数学知识,是势在必行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逻辑代数的初步知识作为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正确的.我觉得,通过逻辑代数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集合论知识,还有利于联系开关电路设计,解决一些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并加以合理解决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7.
离散数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旨在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以及图论等内容,与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程序设计等课程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各高校对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更有效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等数学是电大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中央电大84级的教学计划中,它被安排在一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内,共有170学时。电大84级的高等数学课由下列三部分组成:数学分析(约142学时);向量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约14学时);常微分方程(约14学时)。在这三部分当中,数学分析内容最多,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包括场论初步)、无穷级数。  相似文献   

9.
离散数学是我区电大八六级数学专业本学期的一门必修课,以王遇科所编《离散数学》为教材。其内容可分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期末复习基本要求如下: 一.数理逻辑部分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 研究推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所规定的一套符号体系和表述方式是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阐述中均采用的,因而是本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数学基础 (A)》课程是 99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此课程的计划学时为 72 ,课程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统计基础。鉴于教学安排的原因 ,本学期这门课程以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部分内容为主。教材暂借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线性代数》———施光燕编 ,《工程数学》———张尧庭编。本学期这门课程的考试内容为 :线性代数部分———《线性代数》教材的前三章 ,概率统计部分———《工程数学》教材的第一编。原大纲中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的内容不单独出题 ,但在概…  相似文献   

11.
二、地质系研究生课程 包括理学硕士、教学硕士(M.A.T)、哲学博士(Ph.D)。 1.入学要求和课程要求 入学要求:一学年的化学课程学习;一学年的物理学课程学习;数学(含微积分)以及一门编号在300号水平的数学课程学习;30学时的地质学或学校认可的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试题分析前,我们先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出题的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熟悉门电路和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2)熟悉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常用公式和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3)熟悉数字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4)熟悉几种常用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数字电路问题的能力。出题的指导思想是:(1)检查教与学的效果;(2)体现课程的基本要求;(3)考试结果能基本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狄莫更公式     
在经典集合论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狄莫更(De Morgan)公式:C(A∪B)=CA∩CB,C(A∩B)=CA∪CB,(1)也可推广为:(2)其中I为指标集.狄莫更公式使我们能通过余集的运算把并集变为交集.把交集变为并集.狄莫更公式是一个很有用的公式,在推理论证和演算中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狄莫更公式不仅在集合论中而且在许多的数学分支如概率论、数理逻辑、逻辑代数、模糊教学中出现,只是公式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中学代数的继续提高和升华,具有概念多、内容抽象、逻辑严密等特点,常令初学者感到困难。而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降低,要求一般高等院校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为向大部分学生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本文结合高等代数课程的特点,从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方面提出了作者关于提高一般高等院校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逻辑--数学悖论是指仅借助于逻辑和数学的符号而得以构造的悖论.从历史发展看,其主要是指布拉里--福蒂(Burali-Forti) 悖论,康托悖论和罗素悖论,它们分别是在1897、1899及1902年提出的.逻辑--数学悖论的出现,明确地表明素朴集合论中包含有逻辑矛盾.解决逻辑--数学悖论,必须对康托的素朴集合论加以限制,特别是必须抛弃前面所提到的概括原则.按策梅罗的研究成果,只须对公理适当地加以选择,就可做到既能使新建立的集合论能成为数学的基础,同时又能确保新的理论不会导致悖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余代数成为国际逻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余代数的基本理论建立于范畴论基础之上,而范畴论是关于对象和对象之间的箭头的理论,它是比集合论更加抽象、更加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因此余代数也就成为非常抽象的数学结构。从广义上说,余代数处理基于状态的动态系统,比如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加标)转换系统、模态逻辑的模型和框架等等,它是基于状态的动态系统的抽象模型。本文首先介绍余代数的基本概念,然后论述它在非良基集合论研究中的起源,接着说明余代数与模态逻辑的联系。最后,余代数提供了一种处理模态逻辑语义的抽象模型,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集合论的基本思想,是从整体上考察一类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内部规律,它是在十九世纪末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Cantor)首先提出来的,此后逐步渗透到分析、代数、几何等各个不同的数学领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集合论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成了全部数学的基础。中学数学的内容与集合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把集合、  相似文献   

18.
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逻辑的严谨性,不太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基础.这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高等代数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可化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领会数学思想,也是数学教学最好的启发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逻辑代数初步》是电子电工、自动化、数控、机电、计算机等专业《数学》选修模块之一。本文结合《逻辑代数初步》一章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谈谈教学实践活动的体会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八四级化工类教学计划,化工原理课于1986年9月开始播出。电视课(含讲授课、习题课和演示实验)总学时为100学时,分两个学期讲授。第一学期40学时,第二学期为60学时。化工原理课程所用参考教材是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写的《化工原理》,分为上、下两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化工原理课程是化轻工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建立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各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