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人物的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而每个人的个性都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思想品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描写一个人,就要写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只有写出了这个人的个性特征,人物才有生命力,文章才有可读性。下面两篇文章,语言清新。  相似文献   

2.
"杨"和"柳"     
我的名字叫杨柳,只要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不是吗?许多诗句中都有我的名字呢。可是,正因为这样,我名字中的“杨”和“柳”却闹起别扭来了。杨是一个骄傲、瞧不起别人的人,而柳则是个谦虚、不爱说话的人。这天,杨对柳说:“主人的名字常被人夸,这难道不是全靠我的功劳?你看,我是姓,你是名,你不过就是一个木偶,只是我的陪衬罢喽!”杨一边骄傲地说着,一边斜着眼看着柳。可柳却站在那儿,没有出声。杨见挑畔不成,便怀恨在心,总是跟柳对着干。唉,手心手背都是肉,叫我也拿他们没办法呀!终于,那天早晨我从甜梦中…  相似文献   

3.
选择做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人生,是一个人的自由。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内,由不得别人说东道西、指手画脚。正如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是做泥瓦匠、工程师还是做设计大师,既取决于他的努力、奋斗、天赋和造化,同时也取决于他的自由意志、个人意愿。不同层次的人生固然有境界的差异,但他人不宜越俎代庖地作价值判定,更不能自作多情、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人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在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中,工作重点是让每位员工能享受权利、信息、知识和酬劳,使人人都有授权赋能的感受,以此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两者都能兼得。针对当前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怎么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实现人的价值,是民营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素质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则是灵魂,是4种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性的发展,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不仅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还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基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根本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同时,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教育工作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恻隐、羞恶、辞让和非四心是其具体表现,孟子据此来划分“人”与“非人”,以人的社会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性善论”是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阶级政权服务的,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则是一种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有关传统人画的研究中,往往是谈形式的多,论内涵的少,这极不利于对人画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其实,人画的本质和灵魂只有从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它的根源,尤其是人画家深厚的学养和举世高标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学的人精神和审美理想,也造就了人画所特有的超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与"历史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马恩的悲剧观没有普遍性,这是不妥的。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体现的是真、善、美。因此,一切“历史的必然要求”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作为悲剧的美学特征,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对于一切悲剧文学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狭隘的功能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是“育人”的教育,而是“制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0.
职业生涯尤忌"忌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文明用语、礼貌用语不仅是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另一重含义,是强调人的目的性,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传统意义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包括一切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强调人的目的性,强调教育应该为人的个性发展服务,并不会同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因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每个集体成员、每个学生的尊重,正是对人的集体、人类全体尊重的基础;对每个集体成员,每个学生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人的集体、人类全体根本利益保护的前提。世界上没有无视个体利益的集体,也没有完全脱离个体存在的社会存在,所…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主张“禀气定数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以及人类都是因为禀气不同而定的。他首先说明了“人”和“物”都禀气而成,只是禀气不同。又认为人的命运是由气禀决定的,认为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他还论述了“先天禀气”是造成人的“善”“恶”的品质的根据,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善恶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崔小春 《教书育人》2006,(12):13-15
教育,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教导和培莠;教育事业,是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主要是指各级学校的工作。所以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盲人。按道理说,这样的解释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可观照教育现实,你会发现由于教育理解力的“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力“错位”,让原本应该是高尚、快乐的教育事业偏离轨道、迷失方向。如果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归宿,那么,要让教育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必要提醒教育人重拾教育理解力这个原初的、基本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康德区分了两种实践的概念,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实践是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可能是人无法预料的,但却有功利性的结果,并召唤人进行这种活动。它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客观化比拟。“艺术”(审美的艺术、生产的技术)目的的理性依据是审美判断力。人工技术物是“艺术”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对立统一。康德通过“艺术品”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转化,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能更加适度的形而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以“斯密难题”为切入点,论证“斯密难题”不过是个假问题而已,并深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在必要的张力下的统一,而不是截然的割裂,它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因此,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人,才是完整的“社会人”,这一点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人的一切发展,教育要依靠人去实现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是一个泛指的全称和特称概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本质,强调教育在人类再生产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我们必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事实上,在过于强调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条件下,确实存在着某些“不把人当成人”来教,而更多地视为知识容器、视为教师的录音机或传声筒的现象。在沉重的应试压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孟子"乐"、"性"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孟子看来,乐歌的创制乃是人的内在情感不能自已的宣泄,它内在于人性,植根于人的生命,是人性的高扬,是生命的扩张,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充分显现。这样的思想不仅在q-国文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对于我们有关文学属性的理解也仍是大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探讨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试图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求人类在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实现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