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计算机校对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校对的优势︽水利水电快报︾编辑部傅湘宁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发现,市场上已开发的一些校对软件,如“方正金山中文校对系统”、“文捷校对系统”、“唐氏校对系统”、“黑马文字校对系统”等,对期刊的校对工作大有裨益。可利用上述软件提供的用户词库、常见错...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基于XML规则定制的中文语法校对技术方案,通过XML规则自定义或扩展中文语法校对功能。该技术已在开源校对工具LanguageTool上得以实现,相应的中文语法校对XML规则库也已建立。在多个中文语料库上进行应用测试的结果显示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编中文字校对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新华社对自己新闻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中文文字校对工作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中文校对软件已成为新闻信息化中协助校对人员的常规工具,但校对效果却差强人意。利用中文稿件数据库资源,实现校对软件与新闻语料库协同工作,探索智能校对方向可有效弥补校对软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出版业借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继激光照排之后,高新技术的问鼎又困扰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另一“瓶颈”难题——校对。由北京三欧电子科技公司推出的三欧中文自动校对系统,使一直采用人工的校对环节实现自动化成为可能。目前,已在新闻出版界广泛运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精神产品需求更加迫切,新闻出版业也因此得以空前繁荣发  相似文献   

5.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使用WORD软件对中英双语稿件进行校对的方法.WORD软件在检查书稿英文部分的拼写时,漏检率接近于0,其英文词库能够实时更新且操作简便.不足之处是其检查中文稿件及大型英文稿件的能力较弱,且只能用于校对作者交来的WORD稿,无法在后续校样中使用.黑马软件具有出色的中文校对功能,但其英文拼写检查的漏检率在25%左右.因此,对于中英双语稿件,笔者建议先用黑马对中文部分进行校对,再用WORD对英文部分进行校对.  相似文献   

7.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文字校对一直是保证新闻出版质量的关键问题,即使应用了计算机录入,仍不得不用人工校对。新推山的中文智能校对卡一分钟可以校对一万字文稿,走山了把人从繁重、机械的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文计算机文字录入量剧增,人工校对已无法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和印刷业的发展。由北京市新北成实业开发公司研制成功的中  相似文献   

9.
今天,出版业的实践和需要,不同程度地展示了现代校对的五个主要功能。它们是两个可称之为原生功能的校异同和校是非,三个可称之为派生或次生功能的校对监检、校对学习和校对审美。 一提起现代校对的功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如下说法:“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校对是编辑的助手。”“校对是枯燥、单调而又被动的苦事。”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根据,但也都失之片面,是“一点论”,而不是“两点论”。用这样的“一点论”来考察现代校对功能,就会看不到发现和消灭原稿错  相似文献   

10.
校对素质“博”、“熟”、“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争创“双效图书”的大背景下,质量更加成为图书的生命。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校对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校对人作为校对的主体,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质量的优劣。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校对,应具备“博”、“熟”、“淡”三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激光照排取代原先的铅字排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电脑上“写作”,编辑运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由于“黑马文字校对、”“工智校对通”等校对软件的出现,不仅使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校对周期得以缩短,而且使校对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校对软件的出现,对校对人员乃至整个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12.
陈昌发同志在《校对的职责》(本刊第10期)中谈到,校对不能单纯服从原稿,而应成为驾驭文字、鉴别真伪的行家,这意见是对的。但他举出的几例,却都只能说是校对人员最起码的职责,仍然未离“服从原稿”的范围。且不说编辑、作者写字潦草,校对要尽力辨别;就是编辑、作者用简化字不规则,写了错别字,校对也要随手改正。这在校对术语上叫“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差错”。这类差错的改正,正象校正排字差错一样,不必“给责任编辑打招呼”。比如编辑或作者把“茅盾同志”写成“矛盾同志”、“立竿见影”写成“立干见  相似文献   

13.
校对,离不了“对”,要对照,对比,对证,对红,核对。校对,要“对”字打头阵;不论是排版错还是原稿错,大都是先经过“对”而后才发现、才挑出的。好一个“对”字,不知饱含着校对人多少的辛劳和智慧!这样的“对”,我们管它叫“校异同”。“校异同”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两相对照,辨其异同,重在“猎异”。不过,校出异同,并不是校对的目的;校对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4.
五、置官“校书”,“通儒校勘”,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西汉于秦火之后,特别重视古籍校勘人才。汉代先后在宫中兰台和东观置校书郎、校书郎中,专司校勘宫中藏书。三国魏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16.
浅析校是非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印刷排版系统的更新,图书出版中的校对工作从以“校异同”为主的方式向以“校是非”为主的方式转变。校对的主要功能的转变,对校对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校是非”的特点、掌握“校是非”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以确保图书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常人视为“单调”“枯燥”的校对中存在着“美”,存在着“乐”,值得我们去发掘,去追求,去欣赏。我们把这种因校对而引发的美好的愉悦的情绪体验称为“适乐感”。校对适乐感是支撑校对主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支柱,它使得校对工作者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和愉悦,进而产生更...  相似文献   

18.
读 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 ,发现在标出“本版责任编辑×××”的同时 ,并列刊出了“本版责任校对×××”。我们的校对从“幕后”走上“台前” ,好!每家新闻单位 ,都设有校对 ,但往往附属于编辑部门 ,很难进入“正堂”之列 ,然人们又很难否认 ,校对在防止差错、净化版面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闻界内 ,人们又往往把发现差错 ,挡住失误的帐记在编辑的功劳簿上 ,而总把防止差错作为校对工作的义务 ,尽了职也是理所应当。把责任校对与责任编辑并列于报端 ,是对校对工作者的尊重 ,更是对校对责任心的一种鞭策 ,值得推而广之从…  相似文献   

19.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忠于原稿”即“对原稿负责”。1980年国家出版局公布的《出版工作暂行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  相似文献   

20.
目前校对应着重做好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对的产生 ,其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复制 ,需要比照原件来审核复制件 ,以发现两者之异同。此即为编辑和校对耳熟能详的“校异同”。这在 1986年 12月出版的科技出版专业人员培训试用教材《校对工作》中 ,称之为校对的基本职责或本职工作 ;在同年同月出版的《编辑工作二十讲》中 ,称之为校对的主要任务。校对所发现的差错 ,主要因排字工人对汉字形、音、义发生误解进而误排所致。在以铅排为复制手段的年代 ,如果没有校对尽职尽责的工作 ,书稿的差错率将会居高不下。“校异同”是校对的主要职责 ,而“校是非”只是少数高级校对显示其能力的次要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