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修订本)明清部分,共有历史地图3幅、历史图片2 8幅、文字史料6则。【例1】材料一 史载朱元璋的法治思想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明史》材料二 锦衣卫印图文释读材料一引自《明史》,朱元璋在长期实行严刑峻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后,修改“畸重者七十三条”,并对皇太孙朱允汶说了上述这段话。这表达了朱元璋的法治思想及其原因、意图。材料二是锦衣卫的官印,制造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 78年)。锦衣卫是朱元璋时设立的特务机构,直属于皇帝,拥有自行侦缉、逮捕…  相似文献   

2.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刑事法律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时代,这一时期唐朝统治者重视刑事政策的制定,实行"刑罚世轻世重""恤刑慎杀"和"矜老恤幼"等多项刑事政策,并且用来具体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在其正确适时的刑事政策与其他统治方式指导下,唐朝出现了百余年间的盛世。现阶段,借鉴盛唐时期宽缓的刑事政策,实行轻缓刑,摒弃重惩刑,正是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3.
管窥"刑罚世轻世重"与"严打"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周“刑罚世轻世重”原则出发,分析“严打”行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示人们“严打”只是“重典治乱世”的手段之一,要达到整治社会经济秩序、保一方平安的目的。更需要平时的齐抓共管,严防重惩,力争达到刑罚“世重”一时、“世轻”一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1328—1398),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即位后在敬业勤政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吏治建设,始终把肃贪倡廉当作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整饬了吏治,净化了官场风气。史称洪武年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有百余年”,;①它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肃贪倡廉思想作一简单概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 重典治吏是朱元璋肃贪倡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适应明初政治斗争形势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正如朱元璋对继位者建文帝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当自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②由于实行“重典”政策,以重刑严惩贪官污吏,整肃了史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朱元璋认为,官吏贪污是历代的固疾;为官发财,官吏的信条;官吏苛剥,豪强横暴是造成官逼民反,国家大乱的根源。因此,他从即位开始就着手整顿吏治,提出了治乱用重典,惩治贪宫污吏的主张。他说;“吏抬之弊,莫过于贫墨”,③“不禁贪墨,则民无以其生”④他遂告诫百官说:“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定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相似文献   

5.
《与陈伯之书》之“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课本与文选注“才为世出”为“才能是当代仅见的”,或“才能是世上杰出的”。上述释译,似近而远,意犹未切,兹将一得之愚公之于同好。“世”乃“时”之谓。《尚书·周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种“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体例形式.对各种案件的处理例如民事、行政案件也多以刑罚的处罚方式为结局.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刑法制度。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体系与法律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本题答案为D。中国古代的常用刑.在其成熟时期都是五种.通称为“五刑”其历史发展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这种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大辟是死刑的总称。墨刑指刺面并涂墨,  相似文献   

8.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9.
“笞刑”考     
笞,音chi(痴)。“答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意,法须惩械,放加捶挞以耻之。心签刑是用竹板或细木棍击打犯人身体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人。它产生于先秦时期,汉代成为正式刑罚,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是中国刑法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刑罚。笞,源于《尚书·舜典》:“扑作教刑”。扑,是用和楚两种木棍制成的打人工具,因又名夏,所以,扑刑又称“夏楚”。据《正义》,扑刑乃“师儒教训之刑”。也就是说答刑最初并非刑罚,而是掌管教化的人用以惩戒受教者的一种方法。到了奴隶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答…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提出的具有重要普世价值的外交新理念。它之所以具有普世性,是因为其具有思想和实践的两重依据。在把握“和谐世界”理念普世价值时,必须正确把握其普适性与相对性,普世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统一。在探究、实践和推介其普世价值时,必须要做到解放思想、坚持特色、扎实推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赎刑是我国古代规定犯人交纳一定数量的财产赎免刑罚的一种制度,始创于夏时,东汉成定制,隋唐发展完善,清末修律时被取消,历代对赎刑存有争议,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使其得以延续几千年.它对我国古代刑罚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赎刑是我国古代规定犯人交纳一定数量的财产免刑罚的一种制度,始创于夏时,东汉成定制,隋唐发展完善,清末修律时被取消,历代对赎刑存有争议,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使其得以延续几千年。它对我国古代刑罚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一部记载夏、商、周最高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重要源头。该书含有丰富的法制思想。通过对书中相关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从产生到成熟,从粗疏到完备,从宽松到严酷的渐变过程。从虞夏的神权至上到商周的王权独尊,从《尧典》的“惟刑之恤”到《吕刑》的“惟敬五刑”,从夏初的“刑期于无刑”到西周中期的“五刑之属三千”都体现了这种刑罚制度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要解答“普世价值”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深刻的理论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出,主张“普世价值”的人提出的“普世价值”的依据,即“抽象人性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不成立的,“普世价值”的概念内涵也是不科学的。而且人们从探究“普世性”和剖析“价值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这两个方面,也能揭示出“普世价值”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因此。后现实社会中,“普世价值”在理论上不存在,在实践中也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16.
<正>刑罚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发展与演变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刑罚发展与变化的原因与表现都是多层次的,但是整体趋势是从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汉唐刑罚演变特点研究》一书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式,将汉代与唐代的刑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代与唐代的死刑、流刑、劳役刑、身体刑等  相似文献   

17.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宋儒真德秀著《大学衍义》推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义。明代丘浚补治国、平天下之要 ,成《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慎刑宪》为《大学衍义补》第九目。台湾学者王洁卿、清末律学家沈家本非常推崇、重视《慎刑宪》。明孝宗认为该书“考据精详 ,论述该博 ,有补于政治”。《四库全书》编纂者评价该书说 :“浚学本淹通 ,又习知旧典 ,故所条列 ,元元本本 ,贯串古今 ,亦复具有根柢。其人虽不足重 ,其书要不为无用。”总之 ,《慎刑宪》对于研究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鉴于此 ,郑州大学…  相似文献   

19.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1.对郑振铎、孙楷第、马廉、王重民和刘修业等在“前《型世言》研究”中的书名、内容、篇数、章回之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书贾出版《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本时,用源自《型世言》的篇章,有的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2.《型世言》是1987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的。出版后在中国的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展开了《型世言》研究的新纪元。3.中、韩、日各国研究者在学术会上或出版物中的论见,超出陈庆浩在《型世言》台湾刊影印本的《导言》和本人的文论者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