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是对传播信息和社会文化的把关和选择,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编辑的批判是对现实文化现象的质疑;编辑的批判是对社会文化建构的一种理性的反思;编辑的批判是对健康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付丽萍 《青年记者》2012,(32):13-14
学报编辑能力发展的内涵文化缔构编辑观认为,人类的编辑活动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由此出发,学报编辑也同样承担了缔构社会文化的重任。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成为编辑能否做精做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往往对自己编辑的刊物"老看不顺眼",因为他总在思考这份刊物是否还缺点什么,这跟编辑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主体意识紧密相关。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之一,被称为"世纪遗产"的高校学报在整个报刊种类中属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所谓编辑主体的自我信息,是相对于编辑客体信息--作品而言的[1],是编辑主体根据编辑规范或规则,或编辑思想意图而设置的,或一定的编辑思想理念和编辑艺术方法作用于编辑客体而表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文化缔构与编辑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化缔构过程中的编辑选择既是一种文化增值,又是一种文化选择.编辑主体在编辑选择中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又受到一定的文化制约.  相似文献   

5.
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自觉应指编辑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它渗透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在文化积累中对社会文化的择优汰劣与增值创新,以及文化传播中对社会风尚的控制与引导.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编辑理应具有文化自觉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外化为自觉的编辑行为,由此引导主流文化,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信息反馈中的文化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生 《编辑学报》2003,15(2):85-87
信息反馈对文化建构和传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制约作用:信息反馈对社会文化传播和社会文化的消费一生产具有导向和制约效应,对编辑活动和作者的创作活动具有前向作用效应。因此,编辑主体必须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对反馈信息的感知能力、筛选过滤能力和优化整合能力,从而全方位加大编辑控制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7.
乔瑞雪 《编辑之友》2012,(2):104-105
编辑工作是社会文化活动传播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编辑的角色修养和角色定位决定文化传播的方向和进程,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须加强编辑的角色修养与角色定位,构建编辑的主体意识、发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意识、提高编辑的社会产品转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舒丹 《今传媒》2008,(3):52-54
编辑工作是人类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是优化、净化社会文化信息的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最后一道关日,其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9.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人和群体。他们在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与精神手段,选择、组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决定着编辑主体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从个体性的价值观、信仰、职业观、教育程度等人文背景出发,而且还要遵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心理、智能需求,达成主体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是编辑主体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对作者的文化创造物进行选择、优化的活动,它随着社会文化的产业而产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编辑在实现社会文化的缔构活动中,它的社会功能贯穿于它的整个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选题策划是现代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编辑主体参与现代社会文化高层建构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早期的社会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的控制是以作者的意识为导向的,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当然读者也就读什么,是一种完全的作者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和文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编辑传播的对象内涵及其编辑意义。认为:编辑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传播;明确编辑传播的文化本质,有助于统一编辑学建设的理论基点,建立防止编辑传播文化变异的学理规则,增强编辑主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图书出版业一直以来被视为传播精英文化的一个主要阵地.而这一事业的践行者--编辑也一直被视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和社会文明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出版物,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发展的一种社会分工,在这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主体起着中介和联结的作用。因此,无论从整体出版工作还是从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传播关系,还是就与其改造对象——社会文化环境来说,编辑都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编辑主体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声誉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文化干扰与编辑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发展中的干扰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错误的文化思潮、"泡沫文化"、信息污染,以及编辑知识结构的局限和异化性操作都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干扰,造成诸多不利.加强编辑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排除各种文化干扰,建构完美、理想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于媚 《编辑之友》2016,(2):79-83
一切出版活动都围绕着“意义”和“价值”展开,它们是出版这一文化活动的两端,共同支撑起出版文化.出版文化作为依附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处于出版核心的编辑主体创造的.这说明编辑主体价值观与出版文化息息相关,宏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方向,中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生态,微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编辑的文化选择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网络编辑文化选择与社会的关系、网络编辑文化选择的过程及网络编辑应正确地选择文化三个方面来对论题加以思考,旨在对网络编辑的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充分发挥网络编辑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主体价值是编辑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主体处理稿件,面临着三重需要:一是作为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作者价值实现的需要,三是受众的、社会的需要.编辑主体价值就是对这三重需要的满足.通过稿件的编辑加工,编辑主体实现作者的价值追求,也实现着自我的价值理想,最终满足社会和受众的文化需求.编辑主体价值应该由受众和社会来评价.  相似文献   

19.
江凌 《新闻传播》2007,(10):24-24
编辑发现主要指编辑主体对文化信息客体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就难以做出重要的发现。理论根底能使主体获得深刻的透视力,犹如X光具有穿透力一样,能洞察文化信息客体的内核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并对其变化、走向、趋势做出反馈与判断,使编辑主体获得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洞幽烛微的能力。编辑主体特别要借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善于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系统论,加深对信息客体的理解,做到见微知著,眼亮心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正使我国文化之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编辑作为文化的传播主体,必须具备清醒的文化自觉.从编辑的职业功能、编辑工作的现代发展需要以及编辑的文化不自觉状况出发,提出了强化编辑文化自觉的必要性;编辑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大编辑的发展理念、理性的文化批判意识、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等多个维度;必须从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改革编辑文化工作制度等方面来强化编辑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