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丁斯针对高校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认为争创一流实际上是无所指,从而导致大学理念的迷失。在梳理康德的理性大学和洪堡的文化大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处于废墟的实际情况,雷丁斯提出了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要学会思考和倾听。这种理念继承了历史理念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一流"大学理念是一种有效补救。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既有合理之处,但也因忽视了大学理念是发展的和多样化的特性,从而不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不能离开优秀的大学文化,优秀的大学文化必能塑造"双一流"的文明成果。"双一流"建设需要塑造大学文化空间就在于普适性文化构成"双一流"的内在基因,差异性文化构成"双一流"的特色因子;自由文化乃孵化"双一流"的养分,理性文化是指引"双一流"前行的明灯,卓越文化决定"双一流"品质的高低;民族文化是孕育"双一流"的母体血脉,区域文化构成"双一流"的支撑点,自我文化组成"双一流"的特色气质。大学只有以其文化为使命,大学才能世代传承、久传不衰,并能照亮世俗、启航文明;大学只要塑造出一流的文化空间,其"双一流"建设进程就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旨归,理性的文化选择是"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中国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但由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化依附的窘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霸权的困扰以及我国本土大学文化底蕴不深厚等阻抗因素的存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在保守与创新的文化选择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求同存异的文化选择中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在借鉴与超越的文化选择中最终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4.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理念,如何让中国大学理念走出迷茫,需要反思大学理念的内涵,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铸建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是当前"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化自信具有耦合关系,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而文化自信又在"双一流"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文化自信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重要来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指引,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为"一流"大学理念提供了最深刻的研究视角。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解答了"什么是‘一流’"、"‘一流’的价值功能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一流’"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双重语境下,科学研究和学术文化是"一流"理念的两个基本要素,实用理性主义是其价值基础,而学科特色、创新科研和多元融资是营造一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对理性大学理念、文化大学理念和当代所谓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逐层解构前一种大学理念并不断建构新的理念的过程。同时,在对当代西方大学理念进行尖锐而睿智的批判和质疑之后,雷丁斯本人提出了一种作为思想共同体的大学理念,该理念引导下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多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质疑、批判能力为旨归的并能自由而真诚地表达、相互倾听对话的思想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使命>是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阐述其高等教育思想的一部著作.其高等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大学为什么要改革、大学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可以有所借鉴:大学要重视学生"基本文化修养"的提升、普通学生不应该被排斥在科学研究门槛之外、"西方中心主义"或"民族主义"偏见值得反驳.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福州大学自上而下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活动,积极探索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方式方法,坚持多项举措,成效显著,为当下"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主义这一历史产物,在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三个领域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处于低潮,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突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遵守贸易规则和坚持经济民族主义之间保持平衡,经济民族主义将伴随全球化进程长期存在。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更多采用经济方式和平地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任务,是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学术文化繁荣,具有崇尚自由的学术理念、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追求一流的学术目标与注重宽容的学术氛围等特征。但其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也存在三个层面的冲突,即"国家意志"与"大学使命"的分歧,"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政府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冲突。西南联大通过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构建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调适两种文化的冲突。这些对于我们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废墟中的大学》作者雷斯丁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大学的理解,他认为现代的大学已在废墟之上,大学最终经如何发展,他提倡在原有的废墟之上将大学发展为一个新的"各抒己见的共同体"。而在《大学之用》中作者克尔认为应当发展一种巨型的多元的大学才是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究竟该如何发展?在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以及纽曼的自由教育之后我们又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大学理念,是朝着美国所源起的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还是我们有我们自己更好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作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导向。这一理念为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通过阐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提出背景和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理清思路,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探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大丰富和激烈碰撞的一个关键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争社会主义三种教育思潮.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因其自身局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未得以实现.但民族主义教育思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关注人在革命时期的发展问题,这对中国当代国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6.
"一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即是一种意义和理念的表述,也就是最好的、最棒的.它被人们熟悉、认知、内化,最后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对创建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力倡导"一流"的理念,创设争"一流"的氛围,鼓励争"一流"的特色,勇于展示"一流"的成果,赋予"一流"以中国色彩,将是我国大学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关键,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和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7.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以"小而精"著称。在"小而精"办学理念支配下,浦项科技大学通过聘请一流科学家担任教师、"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多渠道募集资金以及建构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发展策略来实现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态度不仅使他们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藩篱,而且也使他们陷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藩篱。梁漱溟的拿来主义、熊十力的"返本开新"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说和牟宗三的"圆实之教"说,都是其文化民族主义趋向的表征。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既无助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中国文化或儒学的自强。文化攀附的根本问题在于"外骛",走出文化攀附的关键在于"求其放心",进行文化自省。惟有悟自,堪称觉自。惟有觉自,才能自觉。惟有自觉,才能自强。故而,文化自省实乃文化自觉的机关所在和文化自强的历史正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陈玢 《海外英语》2014,(21):1-2
大学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应努力实践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及其优缺点;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时,整合主体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在教材的单元主题下,对学生同时输入中西方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