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 ,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 ,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时代,"士之子恒为士冠礼",且"冠礼"十分隆重;如果此年正月名"陬",二月即名"橘"。"士冠礼"上激动人心的氛围,再加二月名"橘"的诱因,当可触发屈原对橘树的"白热化"的"幻想和感情"。据此可推断,《橘颂》当写于屈原二十岁时的二月间。从史料价值说,《橘颂》一诗也许恰好填补了屈原生平资料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3.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楚辞》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在众多的香草香木当中,只有橘作了全篇歌诵的对象。这是因为橘具有内外统一的自然美,可以隐喻屈原内外兼修的人格美;另外,橘具有“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特性,又可以表达屈原为坚持“美政”理想、忠君报国而矢志不移的坚强意志;同时,“橘”意象还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橘”意象对后世文人创作影响深远,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相似文献   

5.
《橘颂》上章以自我视角观照橘 ,乃“人颂橘”也 ,下章运用代拟手法从橘的角度体察自我 ,系“橘励人”也 ,中间存在一个视角转换 ,同时 ,通过“独立不迁”之意将上下章有机融为一体 ,共同昭示屈子的高贵节操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视赋比兴三者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一观点,受到人们普遍承认。但在《诗经》研究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这样的倾向:重比兴,轻赋法(尤其是雅颂中的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其一,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缺乏形象性;其二,雅颂是朝廷之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大部分是反现实主义作品,这就决定了它多用赋的手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赞语已指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这是屈原作《招魂》的“铁证”。王逸《招魂章句》序内容与史料和《招魂》内容不吻合,因此“《招魂》为宋玉作”一说不可信据。后代一些学者对王逸说的修正是徒劳的。第一人称用“朕”并非宋玉的语言习惯,而是屈原的语言习惯。这进一步证明《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非宋玉。  相似文献   

8.
从《离骚》和《凤凰涅般木 》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 ,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离骚》和《凤凰涅檠》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相似文献   

12.
刘珍是东汉较为有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撰有文学作品,但因为时代久远多散佚不存,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有刘珍《东巡颂》一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文献中均无收录记载,因此此文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人对死亡进行过严肃的思考和探讨。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著名诗篇《夜莺颂》所反映出的死亡观可谓别致,耐人思考。本文通过对诗人境遇和心理的分析和对诗歌的剖析阐述了诗歌中所反映出的这种思想及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智军 《阅读》2008,(9):18-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七绝《示儿》同为著名的爱国诗篇。前者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后者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平的最后诗作。两首诗一“喜”一“悲”,表达的是诗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悲回风》表明屈原"在这生、死两难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心思结曲而不可解释了。"《思美人》写作背景是:"怀王已入秦被扣,襄王已由齐返国即位"。《涉江》一诗表明,"屈原这次往溆浦是发自郢都,而不是发自陵阳。"  相似文献   

16.
《哀郢》在屈原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辞藻优美,风格挺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在于它是屈原作品中最完整地提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一章。根据这些线索,可以较好地了解屈原后半期的活动、他的其他作品及由此考察屈原的卒年。故自来的楚辞研究者对这章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至今意见极不统一。为了对屈原及其辞赋作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哀郢》创作的时  相似文献   

17.
《凤凰台》是诗人杜甫用生命写成的伟大诗篇。这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力作 ,通篇表现着杜甫一贯的仁者形象和伤时忧国期盼中兴的情结 ,具有纪行与抒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其诗从逻辑结构、意象运用及诗中的情感表现、自我形象几方面揭示出“凤凰台”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19.
张宏洪先生较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构成内容和特性,分析了《离骚》、《九歌》和《天问》等屈原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首次阐释了屈原精神与浙东文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珊瑚颂》是歌剧影片《红珊瑚》的主题歌。这首歌它短小,却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它创作的成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红色的记忆。它借物抒情、咏物颂人,它韵律优美、诗意浓浓,它是海政文工团留给人们的蓝色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