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忽然想到     
道德道德是一味致命的毒药,道德是一项套人的紧箍咒。皇帝的天职是"以德治天下",老师的命运是"为人师表",文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行世。道德是他们先定的命运主题。每当看到舞台上的曹操和刘备,心中就有不  相似文献   

2.
知"荣辱",明"廉耻",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进行了高度科学概括.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各种自律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培养"五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觉行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素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向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道德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与模糊论、社会冷漠和传统道德的流失、各类心理问题引起的道德危机等方面.提出了道德导航的措施,包括高校德育教师应按照道德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灌输",促进其道德"自省",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增设"心理课堂"等.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语境下,教育伦理学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向:在研究问题上从"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在研究动力上从.专业主义"走向"实践主义",在研究重心上从.道德规约"走向"实践反思",在研究路径上从"伦理应用"走向"教育返现".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的思想界,有某些学者论证说,现代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是"信仰危机",而此时能够拯救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途径就是宗教.笔者认为,宗教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引导其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何抑制其消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当前有一种高调的"宗教道德救世说",旨在喧宾夺主,意图推崇宗教道德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导话语.在笔者看来,这种高调的"宗教道德救世说",大多来自西方的一神教.我们应当大声质疑这种文化传教的声音,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毫不留情地进行批驳.在这里,主要论述以下四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笨鸟     
"笨鸟先飞早入林",这是对笨鸟的一种赞赏.其实,在很多场合,笨鸟都是难以先飞的,因为它们笨重、迟钝,拗不过这种命运的安排,因而也总是显得落后.然而,"笨"绝不是命运的囚笼,"笨"虽是一种缺陷,但"笨"中的潜能却常常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精华。慎独的前提是"居敬",实质是"重隐",目的是"为己"。慎独开拓了个体的精神空间,对于培养个体道德情感、坚定个体道德信念、提高个体道德自律能力、健全个体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育对道德的追求是全方位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关注"教授的"道德,而且要关注"形成的"道德.既要通过直接的道德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又要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直接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能够给学生以系统的"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它与人的道德水平可以是不相关的,因此,它对儿童、青少年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德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德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改善师生的道德生活环境,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是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的环节;德育工作真实化、生活化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德育研究者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谈学校管理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为立教之本.道德尤其是师德对于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国作家雨果说:"道德是真理之花",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先圣孔子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明了为政之道在于德.  相似文献   

18.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被作者视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对其悲惨的命运和不公的遭遇而为之鸣不平。本文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苔丝性格特征中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制度的一面,并揭示了在维多利亚时代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根源。  相似文献   

20.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下降导致的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的角度入手,研究其与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并且探索了"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