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伦理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档案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档案信息向网络环境的迁移。档案信息的组织管理、公布、传递、开发利用等活动正在进行着一场迅速而深刻的革命,由此带来诸如信息安全、侵权与犯罪、新型的信息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障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档案信息活动.引导人们正确利用现代档案技术、规范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伦理性行为已成为当前档案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生态视角下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马捷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56-6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伦理作为社会网络信息活动中产生的新型伦理,其规约模型的构建较为清晰地描述如何规约信息人、信息技术、社会网络环境,从而为处理社会网络伦理缺失行为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明确网络伦理的主体关系和研究范畴,基于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阐释社会网络伦理的概念内涵。在对社会网络伦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伦理缺失行为的主体根源即信息人的责任意识,以责任伦理为理论切入点,构建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阐释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与该事件监管思想的契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结果/结论]建构社会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对于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是赛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研究领域,与网络环境类似也出现了许多失范的信息行为。为了有效地防止这些失范信息行为的发生,使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健康、更稳定地发展,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对策解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伦理学是一门由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且具有广泛发展空间的新兴交叉科学,其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在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并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带给人类效率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伦理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的新特征,分析了当前各种信息伦理的失范现象。并就如何构建网络行为下的信息伦理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一系列信息伦理问题的产生,主要缘于虚拟网络环境易导致档案信息行为失范、档案部门应对网络环境准备不足、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网络信息立法不健全。解决当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伦理问题,应结合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包括加强信息伦理教育、增强档案信息伦理意识,完善伦理决策机制、规范档案信息伦理行为,加强信息立法、正确引导档案信息合法行为,加强网络监控技术攻关、预防不道德档案信息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6.
信息伦理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信息行为特征角度,论述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信息伦理问题,提出在他律及自律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信息伦理水平。同时对目前的信息研究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7.
信息论理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信息行为特征角度,论述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信息伦理问题,提出在他律及自律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信息伦理水平.同时对目前的信息研究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信息伦理的培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网络信息伦理是调控网络信息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网络信息伦理不会自动生成、扩散和发挥调控功能,它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育.网络信息伦理的培育途径主要有:①狠抓网络信息伦理教育;②提倡网民"自省"、"慎独";③调动社会舆论,影响网民道德社会化进程;④完善网络信息行为的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9.
信息伦理学与图书馆伦理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也就与日俱增,特别是因特网信息交流所具有的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性,导致了传统的伦理学无法涵概的诸如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等问题的出现。规范的信息伦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了在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信息伦理学研究对图书馆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图书馆行业中的各类信息活动提供了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分析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和法律构成的图书馆生态信息环境,解析出图书馆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伦理问题和博弈形态,可以为更深层次观察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formation Commons are popular with millennial (also called net generation) students, who often work in groups, use technology avidly, and combine their academic and social lives. Enhanc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services for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can assist in leveraging the value of the available content, hardware, software, and physical setting to support learning and academic programs. Understanding millennial students’ lifestyle is key to developing a robust service program to engage and support them.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Vol. 50, Issue 1, pages 27–37, 2010. doi:http://dx.doi.org/10.1080/01930820903422156.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port on how Web 2.0 tools in an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course aligned with ACRL'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was undertaken on an online graduate course related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course activities, assignments, emails, online discussions, and surveys.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its adherence to reflection, activ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as used to find patterns in the data. Activity theory provided a framework for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related to the patterns of activities that took place while students used each Web 2.0 tool. Web 2.0 was found to enhance all fiv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These standards related to 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reativity, discussio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Healt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ers no longer find themselves restricted to presenting at purely local or national health‐related library events, a diversity evidenced by the two conferences supported by CILIP's Health Libraries Group this month, June 2019. The Health Libraries Group is an official sponsor of #EBLIP10, the 10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conference, which encourages us to think about the evidence we collect and use to inform practice. The Health Libraries Group also strengthens its links with EAHIL: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by aligning the content of this year's Virtual Issue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with EAHIL 2019s theme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mpact & assessment, and technology uptake, available at: https://bit.ly/2 PAZw2X.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信息素质与人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信息素质是数字时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质所包含的关于信息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独有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时代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的独特功能,在人的知识结构形成及优化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等观点。作者认为应当将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将信息素质内化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创新的信息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系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面向用户的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是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针对用户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进行梳理和整合而建立的,其功能是面向用户全方位地深度展示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它既是信息资源的整合系统,又是信息服务的集成系统,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论情报学社会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情报学社会认知观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范式,并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了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以及相关性,最后对情报学社会认知研究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信息消费论著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信息消费的概念、内涵,归纳了信息消费的六个特点,并简述了信息消费的三个结构要素,即信息消费研究对象———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品、信息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8.
剖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指出其中的关键是目录体系建设和网站实现,最终目标是建立国内的政府信息定位系统。讨论了涉及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中的具体技术研究,包括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核心元数据、索引号、内容概述、目录格式等规范,相应的支撑技术、平台和工具的识别与分析,实施方案和网站实现;并分析关键技术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得出研究结论和相应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学科。其目的在于利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解决信息生态失调现象,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系统总结了信息生态学的发展脉络,全面介绍国内外信息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对“信息生态学”这一术语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界定,并将其与“生态信息学”进行了辨析,明确了“信息生态学”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推动信息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效律     
信息效律是信息效应规律的简称。本文所论及的信息效律,是指信息效应规律中规律性程度较高、规律强度较强的规律性现象,不包括信息效域和信息效度。信息效律主要有条件律、相对律、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律和自由(非强制)律,分别对信息控制、信息态度、信息策略和信息制度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