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KOH/ZnAPO-5,并将其用于催化废油脂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以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6∶1、催化剂用量(催化剂与油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h时,KOH/ZnAPO-5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生物柴油粗产率可达到92.5%,与KOH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结果相比,活性提高了1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然高温环境下5 km越野跑对红细胞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了解自然高温环境下5 km越野跑对红细胞造成的影响.方法:抽取学员18名,随机分为室温组、高温组.室温组在室温28℃.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高温组在地面温度为40℃的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抽取5 ml肘静脉血m进行红细胞MDA含量和SOD活性的测量.结果:自然高温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后,红细胞MDA含量较安静状态非常显著升高(p<0.01),运动后3 h下降显著下降至安静水平(p<0.05),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SOD活性较安静状态时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3 h也基本恢复活性与安静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然高温环境下的5 km越野跑可能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红细胞氧化刺激损伤增加,氧化应激对红细胞的损伤作用可在运动后3 h消除.红细胞氧化损伤增加可能是自然高温环境中进行5 km越野跑,有氧耐力下降更快的原因之一.自然高温环境下训练更应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和抗氧化剂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质量分数PEG-6000溶液,对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植株(株高30~40cm)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其叶片MDA(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超氧化歧化酶)及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EG质量分数为20%时,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达到最大值;PEG质量分数为15%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PEG质量分数达到25%时,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降低.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除5%PEG外)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CK,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在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下,牛膝菊叶片MDA含量、SOD活性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而POD活性具有明显阶段性变化:0~24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呈递增趋势;24~48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下降显著;48~72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变化不明显,25%PEG处理组和CK的POD活性上升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在一次大强度运动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骨骼肌蛋白质的作用。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只和注射组18只,进行1次大强度上坡跑运动(25m/min,5%坡度,1 h)。运动前1 h,注射组腹腔注射0.25 ml/100 g体重的8%PDTC(NF-κB信号阻断剂)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0.25 ml/100 g体重pH7.4PBS溶液。运动前从对照组中取材6只,做为安静时对照,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6 h分别从每组取材6只。用EMSA测定腓肠肌细胞核NF-κB结合DNA活性,Western Blot测定细胞质IκBα蛋白含量,Real-Time PCR测定MuRF1、MAFbxmRNA含量,HPLC测定肌肉3-MH含量。结果:1)对照组IκBα蛋白含量在运动后即刻(P0.01)、运动后1 h(P0.01)较安静时非常显著降低,注射组IκBα蛋白含量在运动后即刻(P0.05)运动后1 h(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2)对照组运动后1 h细胞核NF-κB结合DNA能力非常显著高于安静时(P0.01)和运动后即刻(P0.01),注射组运动后即刻(P0.05)、运动后1 h(P0.01)显著低于同时间的对照组。3)对照组运动后1、6 h腓肠肌MAFbx、MuRF1 mRNA含量较安静时和运动后即刻非常显著升高(P0.01),而注射组运动后1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运动后即刻、运动后6 h3-MH含量非常显著高于安静时和运动后1 h(P0.01)。注射组运动后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次大强度运动后,骨骼肌泛素连接酶基因表达增加,激活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加强蛋白质降解。阻断NF-κB信号,可降低泛素连接酶基因表达,有助于减少运动后骨骼肌蛋白质降解。  相似文献   

5.
运动对大鼠心肌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游泳训练的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雄性SD大鼠心肌GSH、GSSG的含量以及GSH/GSSG的比值.发现经10周递增负荷的游泳训练和长时间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GSH含量显著下降,GSSG的含量显著升高,心肌的GSH/GSSG的比值降低,P<0.05,提示长时间力竭运动致活性氧产生增加,GSH/GSSG氧化还原缓冲作用改变的可能性增加,影响了细胞信号传递过程.发现心肌GSH含量有下降趋势.本实验还观察了大鼠心肌中巯基含量,发现巯基与GSH的变化相一致,从侧面反映运动导致机体活性氧产生增加,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马齿苋提取物对力竭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干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马齿苋提取物对力竭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的干预特征.方法:将108只小鼠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蒸馏水)、实验Ⅰ组(2.5%马齿苋水溶液)、实验Ⅱ组(5%马齿苋水溶液)、每组36只小鼠.每次按剂量 10 ml /kg,每天2次,连续饮用 7 d.于实验第8天,行力竭游泳实验,动态监测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运动后24 min每只小鼠骨骼肌乳酸含量.结果:各组运动后即刻骨骼肌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运动前骨骼肌乳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可有效减小游泳后即刻骨骼肌乳酸含量(P<0.05),降低运动时相骨骼肌乳酸每分平均蓄积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可显著提高运动后3 min和24 min骨骼肌乳酸清除率(P<0.05).结论:①马齿苋水溶液在2.5%-5%之间可有效降低运动时相骨骼肌乳酸蓄积,而且对力竭小鼠恢复时相骨骼肌的乳酸有超量清除作用,其超量清除效应可至少持续21 min.②马齿苋对力竭小鼠运动时相和恢复时相骨骼肌乳酸含量有确切的稳定作用,是对运动时相和恢复时相骨骼肌乳酸代谢有双重改善作用的天然抗疲劳物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八周耐力训练对骨骼肌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Nrf2基因缺失的作用。方法:C57BL/6J野生型小鼠、Nrf2基因敲除小鼠各2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每组10只。耐力训练组采取坡度为0°,速度为12 m/min的跑台训练,1 h/d,5 d/周,共8周。完成训练48 h后取小鼠腿部骨骼肌,Western blot测定骨骼肌Nrf2、GSH-Px、GR、GCLc和GCLm蛋白表达,酶还原法测定骨骼肌GSH、GSSG含量。结果:1)Nrf2敲除鼠与野生鼠相比,骨骼肌内GSH-Px(P<0.05)、GR(P<0.05)、GCLc(P<0.01)蛋白表达,GSH(P<0.01)、GSSG(P<0.05)含量和GSH/GSSG比值(P<0.05)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下降,而GCLm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2)耐力训练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野生训练鼠骨骼肌Nrf2、GSH-Px、GCLc、GCLm以及GSH/GSSG比值均呈上升趋势,GSSG含量减少;Nrf2敲除训练鼠的谷胱甘肽相关酶蛋白表达以及GSH/GSSG比值则表现下降趋势,GSSG含量上升,但并无显著性。结论:Nrf2的缺失导致耐力训练不但没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反而加剧机体抗氧化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运动或AICAR注射对mTOR及下游信号的影响,旨在探讨AMPK调控骨骼肌蛋白合成的机制。方法:5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n=8)、运动组(n=18)、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n=8)、AICAR注射组(n=18)。运动速度26 m/min,坡度10%,时间60 min。运动和注射组分别在结束后即刻、1h、6 h和1 h2、h6、h取材。结果:运动后即刻、注射后1 h,mTOR Ser2448磷酸化(分别下降45%和38%)和4E-BP1 Thr37/46磷酸化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和38%),运动后1 h和注射后2 h mTOR及4E-BP1开始增加,6 h达峰值。注射组S6K1 Thr389磷酸化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运动组均显著升高(分别增加42%、52%和57%)。结论:一次性剧烈运动或AICAR注射导致蛋白合成的暂时抑制,其机制与AMPK下调mTORSer2 448及其下游信号4E-BP1 Thr37/46的磷酸化水平有关,但未发现S6K1 Thr389磷酸化水平的下调。  相似文献   

9.
探讨八段锦锻炼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5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A组进行八段锦锻炼,B组进行羽毛球锻炼。治疗实验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受试者经期PGF2a含量,以及疼痛评分进行测定。组间、组内PGF2a含量和疼痛评分变化采用双侧t检验,各组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实验后A、B组PGF2a含量均有降低(降低率分别为17.4%、10.7%),A组低于B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实验后A、B两组疼痛都有减轻,且A组比B组减轻更具显著性(P〈0.05);组间疗效比较,A组(有效率84%)要好于B组(有效率5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八段锦锻炼的效果相对羽毛球运动更好。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以 10wk递增负荷游泳训练的大鼠为实验模型 ,观察雄性SD大鼠深层外侧肌 (DVL)中GSH、GSSG的含量以及GSH GSSG的比值 ,发现一次急性力竭运动后DVL的GSH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0 1。GSSG的含量显著升高 ,骨骼肌的GSH GSSG的比值有下降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经 10wk递增负荷的游泳训练后 ,大鼠DVL中GSH含量增加 ,P <0 0 5 ,GSSG含量没有变化 ,GSH GSSG有增加的趋势 ,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还观察了大鼠骨骼肌DVL中巯基含量 ,发现巯基与GSH的变化相一致 ,从侧面反映运动导致机体活性氧产生增加 ,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考察以滇蔗茅为模板合成的Co/SiO2催化剂对环己烷催化氧化的性能,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溶剂、氧化剂用量等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50m g;环己烷750m g;以冰醋酸为溶剂,5.0m L 30%的H2O2;反应温度373K;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环己烷转化率为71.0%,环己酮的选择性为76.7%,环己醇选择性为21.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家男女马拉松队、肯尼亚国家马拉松队2007年冬训负荷结构特点以及国家男女马拉松队2007年冬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研究,发现现代马拉松项目训练的负荷节奏和结构特点是:100%以上目标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的5—10%;90—100%目标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的15—20%;80—90%目标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的50—60%;80%以下目标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的15—20%。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马拉松项目的训练应紧密围绕马拉松专项强度展开,特点是负荷节奏感强,日平均负荷量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船舶柴油机排放的NO_x中各成分的主要生成机理,基于6135Aca型柴油机,利用AVL Fire建立仿真模型,探究掺混生物柴油在不同负荷下对NO_x成分之间转换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柴油机排放的NO_2主要通过HO_2氧化NO生成,且高温和氧质量分数会影响NO_2的生成,其中高温会抑制NO_2的生成,氧质量分数增加会促进NO_2的生成;掺混生物柴油和增加负荷会使喷雾贯穿距增大,高温区域增加,从而抑制NO_2生成;掺混生物柴油使得燃烧室内氧含量增加,进而HO_2量增加促进NO_2生成;掺混比例较小时,NO_2主要受高温区域影响,当掺混到达一定比例时贯穿距不再增大,这时NO_2主要受氧含量影响。本文得到的NO_2生成机理,对降低NO_x中NO_2的排放比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负重抗阻训练对老年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和AMPK含量的影响.方法:以40只健康18月龄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安静组、0%、30%、50%、70%最大负重组进行跑台抗阻训练,坡度35°,跑速15m/min,隔天一次,共8周.记录大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变化,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含量和AMPK含量.结果:(1)与安静组和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70%最大负重组大鼠体重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1);(2)与安静组相比,30%和5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5);与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3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5);(3)与安静组和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30%和5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AMPK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1).结论:8周不同负重量抗阻训练可提高老年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和AMPK的含量,且30%和50%最大负重量抗阻训练的效果更为明显,而运动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及降解的调控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 MT)在有氧运动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动脉功能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外周血管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HR 16只,随机分为高血压安静组(SHR-SED)和高血压运动组(SHR-EX),后者进行8周有氧跑台运动。另选用同龄雄性WKY大鼠8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8周后,取肠系膜动脉,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实验测定二级肠系膜动脉的舒缩特性、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共染法检测肠系膜动脉的褪黑素受体MT1、MT2和eNOS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SHR-SED组基础收缩压(SBP)显著高于WKY组,经过有氧运动训练后SBP显著下降;2)有氧运动可增加肠系膜动脉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其pIC50值为WKY>SHR-EX>SHR-SED; MT (10?4 mol/L)预孵育微血管环20 min,可明显增加ACh(10-9~10-5 mol/L)的舒张反应,但对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10-9~10-5 mol/L)诱发的舒张反应无明显效果; 且MT1/MT2非选择性拮抗剂luzindole(2×10?6 mol/L)预孵育微血管环20 min,可阻断MT对ACh舒张反应的加强效果;3)SHR-EX组MT1、MT2和eNOS表达均显著高于SHE-SED组,有氧运动显著抑制MT1、MT2和eNOS表达的下调;4)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MT2蛋白位于整个肠系膜动脉内,包括细胞外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层和内皮细胞层,eNOS蛋白主要存在于肠系膜动脉的内皮细胞层,MT2和eNOS蛋白二者共定位于肠系膜动脉的内皮细胞层。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SHR的基础血压,增强肠系膜动脉血管舒张作用,其中褪黑素是其重要机制之一。褪黑素可能是通过血管褪黑素受体及内皮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肝组织氧化损伤作用及其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B组),一次性力竭运动 牛磺酸干预组(C组),运动后测量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同时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C组大鼠运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运动后即刻SOD活性,GSH-PX活性明显提高(p<0.05);B组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超微结构显示,力竭运动导致肝细胞内线粒体明显减少,内质网明显断裂,细胞空化,细胞膜,核膜结构破损.结论:牛磺酸可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具有抗疲劳作用;具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可有效保护肝组织结构及其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技术,以D110 和D11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21 和B32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5.48%和 25 %.其一级种子生长曲线比原出发菌有明显变化,高产菌株发酵对数期平均提前 2~ 3h.从发酵曲线显示出高产菌株的代谢活力增强,倍增时间缩短,对缩短发酵周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中碳的可利用性对土壤中微生物呼吸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表土和根层土中的可利用性碳显著限制微生物呼吸作用.在所有的培养土壤中,起始时微生物呼吸速率较高,随之急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变化所致.土壤中有机质低于 1 0 %时,可以明显影响碳的可利用指数 ;大于 1 0 %以后就几乎没有影响了.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的可利用指数也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黄河源区土壤干湿状况时空格局变化,基于2007-2016年日序数第193~257天的MODIS 1 km分辨率地表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产品反演10年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0年实测土壤水分与TVDI的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达到0.7,说明TVDI可作为干旱指标有效地指示黄河源区的土壤干湿状况。在年际变化趋势上,10年间日序数第193~257天的TVDI均在0.4~0.6之间,属干旱分级中的正常状况,但东南部地区整体处于干旱-重旱。中、低植被覆盖区域的干旱趋势较为相似,10年来旱情均较为严重,TVDI数值均在0.6~1.0间浮动,其中低植被覆盖区所有时相的TVDI在10年内数值均在0.6及以上,表明旱情持续。高植被覆盖区域严重干旱的情况较中低覆盖区域缓解,但是干旱依然在10年间持续发生。旱情的空间变化特征显著,严重旱情多集中于东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分布趋势基本与中西部整体土壤水分较充足的客观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20.
振动训练同振幅不同频率与振动时间对血流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全身振动训练法(WBV)对增加皮肤血流量(SBF)有影响。但特定频率振动或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振动频率下,前臂血流量变化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变化。方法:选取22名普通高校学校生随机分入两组分别为30 Hz组与50 Hz组,每名受试者前臂被动振动10 min,观察振动期间及振动后恢复阶段10 min皮肤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1)30 Hz组和50 Hz组在振动训练开始的前4 min内前臂皮肤血流量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2)30 Hz组和50 Hz组SBF均在振动训练开始后5 min达到峰值,在振动的5~10 min中,两组皮肤血流量均保持较高值。3)在恢复期,30 Hz组皮肤血流量低于初始基线值,而50 Hz组皮肤血流量保持高于初始基线值。结论:30 Hz组与50 Hz组皮肤血流量在5 min内均有显著性升高,50 Hz组升高更加明显,并且在振动结束后恢复阶段血管收缩速度减慢,皮肤血流量加速现象保持持久,50 Hz振动可能对于加强训练者循环功能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