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巴金的创作中,时间观念是断裂的、单向进化的,它区别于古典的亲和性循环时间。受这种现代性时间观念的支配,现代性的时间怨恨表现为两种形态:弱的没落意识与强的奋求意识。巴金本中表现的现代性伦理悖论——“青春是美丽的”与“牺牲的意义何在”,只有在独特的现代性时间背景中,才能凸现其本质。巴金的时间转向,是通过对“在家的时间”与“离家的时间”来重新诠释尼采“永恒回归”主题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本土化"--公共心理学教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最大症结与内在根源,在于教学“本土化”的迷失。为此,教学“本土化”的复归,教学本身心理化含量的提高,是公共心理学教改的内在呼唤。  相似文献   

3.
朱妍 《现代语文》2006,(1):86-87
刘锋杰、章池《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中说:“要理解20世纪中国论的发展,不能不首先理解《人间词话》;要确立中国论在跨化交流的世界论格局中的地位,也不能不总结《人间词话》所内蕴的现代性经验;要确定21世纪中国论的发展方向,还是不能不首先审视《人间词话》所提供的可能性。”这说明了研究《人间词话》意义的重大。  相似文献   

4.
机械论范式对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的反动决定了“绝对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视野的狭隘性,进而决定了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因此,要使自然科学摆脱“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使之朝向“人性化”与“绿色化”的方向生成,就必须从根本上或源头上扬弃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也就是要实现恩格斯所谓的“科学的哲学化”或科学的“理论思维”化;其方法论进路有两条:一是彰显古希腊哲学中的素朴的有机论,二是颠倒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对当今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百年中国论的关键词,本梳理了“学主体性”思想的引入、形成与演变过程。认为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90年代以降,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启蒙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论明显存在的偏至性,经过批判与洗礼,一种更健全的学主体性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创作,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分裂、理性与非理性分裂的“现代性”症候。李白通过张扬非理性的、来自于本能的激情,力图摆脱现实生活对生命的压抑。实现对人生虚无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8.
《天津教育》2008,(11):53-53
《校长时间管理 质量与效率的维生素》;《和谐校园论》;《优质学校的9块基石》;《智能的结构》;《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0.
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化在中国论现代性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他首创与实践的“综合研究法”所包蕴的化诗学倾向及方法论思想对我国新世纪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琪 《上海教育》2007,(7B):59-59
在教育的多维时空中确立“月主题”教育活动概念 当我们讨论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时间概念时,一般是以课时、天(日)、周、月、季、学期和学年(年)为时间概念的。而以月为时间单位概念来设计和全面规划学校全年的重要主题教育活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内在规律性。由此,我校尝试进行了阶段性的德育活动暨“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应试教育近些年出现了在哲学层面上为其辩护的多种理论观点。但无论是“传统矛盾学说”,还是“与时俱进”的“三点论”、“系统辩证观”(“国情论”、“舆情论”、“GDP论”),都不能证明应试教育的合理性、必然性。应该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被转型中的现代社会“现实化”了的、有现代性内涵和形态特征的现代教育。应试教育的改造和教育的现代转型,是新时期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杨德昌通过影像揭示了一种现代性剩余逻辑,其电影中展现的非凡洞见与矛盾,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症候。资本主义在对时间历史化的同时,又不断将自身非历史化,把主体的死亡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的驱力循环中。在对空间解域化的同时,又不断再辖域化,使乌托邦成为其现代囚笼的隐秘补充。因此杨德昌电影作为一个思考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挑战并激发我们对于未来社会变革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应该包含相互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结果层次;二是能力层次;三是化层次。创建优质的学校化,是提供“优质教育”最重要的保障条件。学校化不单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发展的潜能、趋势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优质学校化的创建,应该是学校化的整体优化。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实现学校化的优化:一是从学校化“分支群体”的维度,即校长化、教师化、学生化、行政人员化、班级化的优化;二是从学校化自身的“静态结构”维度,即精神化、制度化、物质化的优化;三是从学校化的“动态结构”维度,即学校化的水平、持续发展潜能、创新能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英汉时间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化的不同而不同。英汉化中均有“时间是金钱”、“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时间是我们从中穿过的空间”的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尽相同。汉化强调的是“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这一点,而英美化则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有价值的商品”和“时间是有限的资源”三并重,构成一个体系;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相似文献   

16.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其推广性阶段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小学要从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等方面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性的转变,即所谓“转型性变革”。“近代型”学校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学校的初建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即按工业化、批最式生产的模式来塑造学生。新中国建立之后也由于工业化转换尚未完成、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学校缺少内在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言时间包括三个方面,即语言表达出来的时间,语言表达时间的方式和语言蕴合的时间,一般研究的是语言表达时间的方式;(2)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的“时”和以时为参照点的“态”有很大不同,前表达的是动作在背景时间中的位置,后表达的是动作在动作过程中的位置;(3)汉语只有表达“时”与“态”的二维时间结构,所谓时相是语言蕴含的时间因素,不是语言表达的时间;(4)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有词汇形式、语法形式,各种形式的语法化程度不一样;(5)一般认为语言中有三时的区别,但有人提出“二时”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的“境界层深创构”美学理论,使中国古代诗学意境理论完成了现代性转型,并对其作了精致化,深刻化,系统化的发展,该理论不但对学创作与学鉴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构建中国现代诗学,现代论,乃至对复兴华诗歌,都具有方法论启示,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序”、“庠”之称。可见,学校从产生起,就和“序”有着历史的渊源和内在的联系。一个学校的管理方方面面,变化多样,如何使之运转有序?这几年来,我校进行了“序化管理”的探索。 我校的“序化管理”按其内容来讲可分为学校管理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活动秩序,简称  相似文献   

20.
历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但中国哲学却贯穿着一种与西方思想史上将时间空间化的相反倾向,即将空间时间化。这种传统思想具有将空间存在虚无化的消极作用,导致了“自然无为”观和线性历史“决定论”的流行,对国人思维方式及其行为的影响极大,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向空间拓展的眼光和勇气,因而产生了“黄梁一梦”的悲剧性隐喻,应当引起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们充分警悟。过去我们总是把我国几家主要的美学派别看成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并且总是原则上肯定“客观论”美学,而否定其他几派的学说。其实,这里并无“唯心”与“唯物”的区别,而是由于传统时间观念的作祟,总想以本原代替本体,以物的唯一决定代替人的多元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