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2.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文章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意象探析李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①。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  相似文献   

4.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5.
试论“许浑千首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浑诗在晚唐诸家中是很突出的。历代文选家都比较重视他的诗,《文苑英华》选一百三十四首,《唐诗品汇》选一百零二首。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但对许浑诗“取之极多”(《升庵诗话》卷九)。影响较大的《唐诗别裁》也选了他十五首,在晚唐作家中仅次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打开许浑诗集,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诗中写水特别多,不仅多用“水”字,波涛、浪花、雨露等也积简盈牍,满眼皆是,因而史有“许浑千首湿”之称。对许浑诗的评价历代毁誉不一。与诗人同时代的杜牧赞其“江南仲尉多情调”(《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斐使君见迎,李赵二  相似文献   

6.
李燕  杨茗 《阅读》2024,(19):10-13
<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是风物秀美之地、人文荟萃之城,素来以风光旖旎闻名。三月杨柳、五月琼花、十里春风,成就了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豪壮梦想。朱自清便是在这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长大。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但他对扬州眷恋至深,曾写下《我是扬州人》一文。扬州氤氲在空气中的清、秀、丽,给朱自清以无限文思,他用最朴实、最自然的笔墨记录下真真切切的扬州印象。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外编》第四编《全唐诗续补遗》卷十补录杜牧诗七首、零句两联,除《九华山》一首外,皆属《全唐诗》已收者:《滕王阁》,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杜牧集四《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文字稍有异。《金隆怀古》,非杜牧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许浑集六,又见于许浑《丁卯集》卷上,文字稍有异。《秋浦》,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集一《池州送孟迟先辈》的第六十七至第八十句,文字无异。  相似文献   

8.
卢见曾是一位著名的清代官员、学者,他久宦江南,政绩斐然,同时在扬州组织了“红桥俢禊”,名震东南。卢见曾工于诗文,又有心学术,因此诗文作品颇丰。他的作品里充满着江南之思,形成了一种“江南情结”,体现在扬州书写、西域诗歌和《焦山诗》的编选等方面。卢见曾江南情结的形成,和他的仕途与治学、交游、西域遣戍等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0.
作为扬州学派重要成员的朱士端,其学术著作中未刊之稿抄本散藏各地,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扬州市图书馆典藏《齐鲁韩三家诗释》“稿本”和“抄本”两种版本.然“稿本”核其字体、笔迹,实为“抄本”;虽所题“稿本”实为“抄本”,仍具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臧庸学术境界的提升和他与扬州学派名家的学术交游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臧庸多次受刘台拱关照与举荐,并请为撰序;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曾托臧庸校《小学钩沉》一书;臧庸视焦循为“谈天三友”之一,且为之撰写《焦氏世徳记》;阮元多番邀臧庸校《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等书;凌廷堪以《校礼堂文稿》示臧庸,并属题《校礼图》。关注臧庸与扬州学派的学术交流,对探讨臧庸的学术成就以及扬州学派和常州学者的学术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陕西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司马迁、班固、杨炯、王昌龄、杜牧、韦庄等等,皆似明星彪炳于史册;但是专门进行诗歌批评或诗学研究者却颇为罕见。《新唐书·艺文志》曾载王昌龄《诗格》二卷,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改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但认为是伪书,因此不可断定。现在唯一尚有影响而又可确定为陕西人氏所撰的诗话性质的著作,就是马位的《秋窗随笔》一卷。马位字思山,号石亭,陕西武功人,官刑部员外郎,生卒年不详,但从其自述《秋窗随笔》写于“乾隆己未”(1739年)①,又为“杭堇浦先生诗友”(杭堇浦名杭世骏,1695—1772年)②,及其“年方壮卒”③等情况来考察,可推断马位为清代康、乾年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这首问世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至今千古流传而不朽,世世代代吟唱而不衰,且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究其魅力何在?笔者认为,《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赋予了诗的魅力所在是其根本。因此,笔者试从审美观点出发,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作粗略探讨,以供商榷。《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心灵”与“外貌”俱佳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且还体现在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众多的修辞格,从而艺术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完美”的形象。一、《木兰诗》的人物形象“美”《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诗中主人公———木兰…  相似文献   

14.
这诗名为《桃花庵歌》。那似满天飞花般的句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潇洒与解脱。它勾勒出一个放荡尘世间的风流才子的身影。这诗的作者名叫唐寅。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183;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在其作品《艺概》的“诗概”一节中,概述了诗“言志”、“缘情”、“理义”为本这三种本体论.这是他对传统的诗学本体论中“言志为本”、“缘情为本”、“理义为本”的继承,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对这些咏史之作,过去的诗评者多认为粗直浅率是“史论”而不是诗。文章分析认为杜牧的咏史是一种新的变创,是诗意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咏史诗的审美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北朝本土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与历史上北朝妇女的真实形象截然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异化。她们迷失了自己坚决果敢的个性,丢掉了英雄豪侠的尚武精神,直率大胆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与她们无缘。原因何在?一是南朝诗风尤其是宫体诗对北朝文坛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对北朝文人的潜移默化;三是文人根深蒂固的“臣妾意识”在作祟。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的创作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文学反映什么样的生活?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我对升学问题是这样想的》一“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你——/,一个青年团员,祖国未来幸福的战士,/党教有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革命./党希望你/毛主席希望你/为革命事业而不倦的努力/啊我最亲爱的同志/请答复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团中央的号召/祖国的要求/采取了什么态度/在思想上如何处理了“升学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这“诗”全文用韵语形式排列了一些概念,提出了青年团员如何对待升学的问题,可谓反映了生活,但通篇文字没有诗情,没有诗的形象,没有诗的文采,它也许是一篇漂亮的号召文字,但不能成为文学王国的成员.再看唐代张打油的一首《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转引自中外文学家《创作故事》)这“诗”确实抓住了下雪时的特征,描绘的画面具体生动可感,但它只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再现,景物形象的罗列和堆砌以及使锹、使扫帚的简单的叙述.缺少诗的意境和打动人心的诗的激情,因此它也不能算做文学王国的合法成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