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严帅 《科教文汇》2013,(35):65-65,67
在促进和发展跨文化交流传播的进程中,模因论作为一种解释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新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模因是与基因相对的一个概念,语言是其重要载体之一。从模因论角度上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这种模因作为一种载体进行发展和传播。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传播中语言的模因现象。  相似文献   

2.
吕文娟  和金生 《情报杂志》2013,(1):154-159,172
从知识类生物模型出发,分析了知识发展的本质规律,丰富和发展了知识的类生物属性,提出知识基因论是知识类生物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知识基因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将企业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基因指导知识体形成和知识体作用于客观对象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基因的角度,深入探析了组织创意形成的知识基因发酵过程,提出了企业创新中知识体形成的两条路径以及企业创新的两种类型,并用知识基因理论对两种类型的创新的本质特征与发生条件进行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探讨语言模因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在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CAS理论为视角对自私基因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元理论解读,其内容包括:(1)基因/模因演化是一个具有自私性、适应性、群体性与涌现性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CAS理论思想的特质,否认了极端还原论的观点;(2)竞争-选择机制与复制一进化机制构成自然界演化与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基因/模因演化的驱动力。它既是对“创世论”的彻底否定,又是对系统论思想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继承与发展;既颠覆了极端还原论的无演化性观点,又否定了机械决定论的抽象永恒性。  相似文献   

5.
宋二春  闫文军  王志敏 《科教文汇》2012,(22):115-116,12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对文化传播过程进行解释的研究。它指出文化模因因子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本文提出强势模因具备形式简单、音韵合拍、实用性强、可变化性等特点,它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学改革角度出发,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阐释了教学中应遵循文化模因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并应以此为依据灵活选择传统的或现代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以其特有的语言特色吸引着广大学者的注意力,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从模因论的角度对标题进行研究,概括了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对语言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知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福林  李淑萍  宋唯一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60-1464
 为了揭示知识创新规律,依据仿生学原理,采用仿生学演绎与实证研究两种方法,以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为原型,类比提出了知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经实际案例验证,该规律揭示了知识创新规律,并据此建立了知识创新路线图。知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是指两对知识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融合,配子形成时,同一对知识基因各自独立分离,不同对知识基因自由组合。该研究结果突破了现有成果,是破解知识创新规律的新观点,是基于仿生学发现的重要基础理论,适用于知识创新相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不仅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而且为语言发展引入了信息复制传播观点。英语口语教学从本质上讲也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因此同样遵循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生物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生物书中如是说。生物课本为我们打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生物基因的魅力又何止书中所谈及的。从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到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实验,再到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又到现代社会中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有关生物基因的知识让人应接不暇。在本文中,笔者简述了生物基因的历史,展望生物基因的发展前景,并对其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宋润霞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231+129-231,129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一种类似于基因的物质,其特点在于复制与传播。这一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探讨模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从模因论视角出发提出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应扩大学习者的模因储存,充分营造逼真的语境,通过创造性模仿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知识已经成为产业集群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关系着集群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集群知识演化的平台,集群网络的结构影响着知识扩散与创新的绩效。文章尝试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对产业集群知识演化的研究中。在对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中,对现实的集群网络进行了直观描述和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集群知识演化过程的建模和仿真,对比分析了现实集群网络与重连、随机两个模拟网络上知识扩散和创新的绩效,并提出了现实集群网络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回族老字号在近百年发展过程中,依靠内部的技术传承和经营理念促进了品牌发展壮大。基于239份回族老字号数据调查表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品牌进化显著相关,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品牌进化作为中介变量提高营销绩效。由此,企业品牌进化管理应重视内部知识资源积累;在企业内部构建知识共享机制,促进品牌进化知识交流;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品牌管理团队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循证科学理念的知识服务模式——循证知识服务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服务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循证科学理念已被科研领域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将知识服务与循证理念融合,提出基于循证科学的知识服务模式——循证知识服务,并对其具体实践方法和步骤作出探索,认为该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知识服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冠疫情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国内传统区域创新理论对知识创造与传播的空间规律认识不足,亟需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文章引入了近年来在西方受到广泛关注的区域知识基础理论,其强调区域知识差异化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区域知识基础的概念内涵,其次从多维特征、演化动力、演化路径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分析了一个地区知识演变的一般规律,剖析了区域知识的规模、结构、质量特征,提出了技术关联和区域制度是影响区域知识演化的主要动力,区域知识基础在二者驱动下表现出“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突破”的复杂过程,最后探讨了如何运用区域知识基础理论指导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订。  相似文献   

15.
储节旺  闫士涛  谈甄 《情报杂志》2012,31(2):108-113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知识管理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而知识管理学能否真正存在,主要取决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是否比较深入以及是否已经构建出学科体系的雏形。知识管理学最终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要取决于研究主体的规模和水平。所有迹象表明,知识管理学不仅已经兴起,并将能在学科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徐扬 《情报杂志》2012,31(4):148-15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成为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而对于知识价值的研究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最活跃而又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分析了知识的增值过程,对知识效用和知识价值进行了科学定义,并且引入了对于知识价值进行定量度量的方法,最后归纳了知识增值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在当今数字网络、知识经济和大数据背景下,"五计学"学科群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五计学"领域出现了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五计学"研究成果,整合"五计学"研究方法,为"五计学"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方法/过程]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尝试性地提出了6种"五计学"知识融合实现模式:基于语义规则的知识融合,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知识融合,基于D-S理论的知识融合,基于知识挖掘的知识融合,面向网格环境的知识融合以及面向近似知识的知识融合;提出了2种"五计学"知识融合过程控制手段分别是知识融合评价和知识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8.
知识计量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引起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兴趣。知识计量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知识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这些学科领域都在知识计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康鑫  刘强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56-1864
知识进化是组织对自有知识存量进行评估与创造加工,不断增强知识活性以满足组织知识应用和创新需要的动态过程,知识动员则是提升知识进化效能、缩减知识进化周期的有效手段。以高技术企业为例,构建以知识动员为自变量、知识进化为因变量、知识基为中介变量和知识隐匿为调节变量的分析框架,探究知识动员对知识进化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动员对知识进化产生正向影响,知识隐匿在知识动员与知识进化之间起部分负向中介作用,知识基对知识动员及知识进化的关系均有调节作用,即强知识基企业较弱知识基企业更容易取得知识动员的效果、化解知识隐匿对于知识进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Jackie Krafft   《Research Policy》2004,33(10):1687-1706
The proces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reated, accumulated and eventually destroyed appears crucial to many industrial dynamics patterns, since it shapes the profile of evolution of industries by favouring the entry of new companies, the co-existenc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 and, eventually, their selective or joint exit over time. Though problematic, and all too often neglec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wo nodes of interest, Industrial Dynamics on the one hand, and Knowledge Dynamics on the other hand, thus appears as a promising field of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 case study in the info-communications industry, we start by emphasizing that this field of research has direct importance at the empirical level. Knowledge dynamics can create specific models of evolution among firms at the local level, such as non-shakeout patterns within the cluster, which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more global patterns of evolution in the info-communications industry, now generally oriented towards trends of decline and bust. We further argue in favour of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Industrial Dynamics, an approach that lies at the interface of industry and knowledge dynamics, and which can explain how a cluster may decrease the barriers to knowledge of clustered companies and, further, create a specific knowledge dynamics that is able to shape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Finally, we document how this process of knowledge dynamics was collectively implemented in our case study on the info-communications cluster and decompose the mechanisms that led to a local non-shakeout pattern of industrial dynamics. We conclud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