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实片呼唤真正的的真实──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创作谈冯东我们经过近三年的采访制作后,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以下简称《周》片)终于同观众见面了。一位观众在看后评论道:“它不是政论片,不是传记片,每一个观众都似一个寻访者,身临...  相似文献   

2.
放评要讲理     
新闻说事,评论说理。 “东湖放评”虽只有200多字的容量,但以我的理解,它仍属评论体裁。因此,放评不能仅停留于“复述”的层次——用诗一般的文字,散文化的语调,把已经见报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再描述一遍。  相似文献   

3.
为“某”字号脉潘国彦报刊上“某”字成灾,有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大有几十个“某”字作为关系人的代称,读者戏称之为绕口令。一般来说,五个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然而如今许多报刊为何反而模糊起来了呢?笔者不才,试为“某”字号脉,望闻问切之后,断之为:此...  相似文献   

4.
贾府上的人说话,无论长幼尊卑,都脸上带笑的时候多,所以《红楼梦》上的“笑道”和“笑说道”,比不带“笑”字的“道”和“说道”多得多。逢到前面带着“笑”字的,咱们不妨揣摹一下说话的那一位为什么笑,是哪一种笑;揣摹结果,往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逢到前面不带“笑”字的,咱们也不能放过,尤其说前一句还带着笑,说后一句忽然不笑了,或者正相反,说前一句没笑,说后一句忽然笑了:咱们都得好好揣摹揣摹,这些细微的变化出于什么心理状态。有个挺有趣儿的例子,就是第十九回  相似文献   

5.
樊丽  王亚男 《出版参考》2010,(13):32-32
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很有妙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心态上的变化。可以用书中提及的一个字为例进行描述:“娃”字,原本在汉代,是形容成熟女子之意,可时间流逝,到了唐宋,娃摇身一变成了小姑娘的代言,到如今,娃娃二字,往往多用于婴儿。作者于是感慨地对其子女解释道“原来娃娃不是小孩子,这个字是从大人长、长、长、长回小孩子的。”  相似文献   

6.
秦殿杰 《今传媒》2005,(5):42-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下中央或省市传媒越来越重视新闻点评的工作了。各地媒体都建立了许多点评的栏目,如《检察日报》的专栏“新闻快评”,《工人日报》的“圈点新闻”,《新华每日电讯》的“及时评论”,都办得很有特色:一是配合新闻,有的放矢;二是一事一评,火力集中;三是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四是专人负责,注重策划。  相似文献   

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36-37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以来,截至6月12日的一个月里,新华社已播发“新华时评”100篇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评论,每天发稿超过6篇,是平时平均发稿量的3倍。笔者对这一期间的“新华时评”作了调研,认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饱满的热情、凸显一个“情”字,具有以下4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题目又忽然觉得有点后悔。因为由此很可以作出反向推论:“罢休”了的见报评论难道篇篇都是“惊人”之作?何况评论惊不惊人,制约因素颇多。有的题材你无论怎样的“不罢休”,恐怕也难以“惊人”;有的题目即使有“惊人”的可能,但时间紧迫,见报在即,不等你没完没了地“磨”到“惊人”的地步就得“罢休”。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确定这一信条和追求:“评不惊人不罢休”。这里所说的“惊人”,亦非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之“惊人”,而是指有点反响,仅此而已。 军事新闻评论同其它…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一张省报往往重新闻胜过重评论,而就评论而言又往往重“省评”(针对本省事务的评论)、重“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社论或评论),而对国际问题发言不多,即“重内轻外”。  相似文献   

10.
《出版视野》2010,(1):44-45
一、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私”“窃”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和暧昧的情调。  相似文献   

11.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2.
九月热帖     
《网络传播》2007,(10):74-75
东北网“东北网评”: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日子;央视网“央视论坛”: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中青网“中青网评”:戒除网瘾是一项社会工程;东方网“东方评论”:台对姚明下“封口令”很幼稚;新浪网“百姓杂谈”:师恩难忘永不忘——记中学时代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政务微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评论缺位”(包括“评论不在位”和“评论不到位”),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对策——评论“四清”:“认清”政务微博“为何评”, “厘清”政务微博“评什么”, “思清”政务微博“怎样评”,“弄清”政务微博“谁来评”.  相似文献   

15.
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这是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道“难题”,起“死”回“生”呢?有一剂良方,那就是:三贴近。  相似文献   

16.
陈贤德“评不惊人不罢休”陈贤德,1961年7月入伍。1967年5月调解放军报,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参加过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战的随军采访。投笔从戎41年,当编辑整整36载,其间当夜班编辑7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暨“十佳”评论员。“评不惊人不罢休。”在评论工作中,他用这一信条要求自己,坚持在求实、求深、求新上认真探索。每逢重大节日,每逢宣传重大典型,每逢重要会议以及军队重大活动、重大改革出台,需军报配发社论或评论,陈贤德往往都是…  相似文献   

17.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精髓,更是党报的“拳头产品”。最近一段时期,辽宁日报着力强化评论在主旋律宣传方面的引导功能,在“封底”版开设言论专栏《关东时评》。这个专栏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每天发表一篇针对性很强的言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品味辽宁日报的《关东时评》,特点有三:  相似文献   

18.
李鹏 《青年记者》2007,(9):60-61
3月5日,浙江《嘉兴日报》“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面世,“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首度出现在评论专栏里。作为一种新的评论样式和工作机制,嘉兴日报的新探索引起了广大读者、网民以及国内新闻界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国人心底油然而生。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他的朋友特立尼迭和多巴哥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卜杜拉公使说:“周总理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思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更是彻底的“无产”。虽然连遗骨都没有留下.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编按]  相似文献   

20.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