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发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历史活用为新闻就很难实现;在"历史"活用为新闻的过程中,历史发现者的"发现"是创设新闻由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发现式新闻"比"历史新闻"的提法更能够体现出历史之与新闻的合法关系,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英国《泰晤士报》给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变迁的记录。"记录变迁,也就是记录历史了,所以就有人形容新闻为历史的秒针,今天的一条条新闻,也就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现在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过程中,按其历史顺序,产生了如下四种新闻真实观:"有闻必录"说的新闻真实观,"客观主义"说的新闻真实观、"存大信、失小信"说的新闻真实观和"本质真实"说的新闻真实观.新闻真实观的历史演进脉络,显示出西方新闻思想是如何"中国化"或者说合法化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钧  王雷 《当代传播》2004,(6):10-12
对学界已达成共识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这一论断,被发表在《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由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明铭同志撰写的《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一文中提出质疑。他将美国新闻学者伯纳德·罗斯科在其《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据不是历史"的观点,作为全文论述的支点,进而提出"新闻→历史的转换绝非一个必然性的时间逻辑所能达成;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特定的学科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5.
胡斌 《新闻前哨》2005,(1):47-47
人们常说:"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充分说明历史与新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新闻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因为它就是社会变动的最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传媒记录历史,传媒影响历史,传媒也汇入历史.关于新闻与史的亲缘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谭嗣同的"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揭示了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章太炎认为,新闻作品须以事实为本,新闻评论要有独立见解,如此方足以匡国政而为史宫取材;李大钊认为,"历史不应是专给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专访一方面的事情,应当是注重社会上多方面的记载,新闻纸更应当如此."华盛顿邮报早夭的发行人菲利普·格雷厄姆也曾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新思维,为新闻事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沿着中国新闻观念、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所走过的一条从背离到回归再到最终确立的道路,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中探寻"以人为本"新闻观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闻的历史——新闻语境下的历史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传播学者潘忠党提出"传媒是局促的历史舞台",的确,在大众传播研究者看来,"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反过来说,过去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那么,过去的历史可不可以成为"今天的新闻"?换言之,在今天的新闻语境下,如何才能实现昨日历史的再现?这一论题的提出,并非偶然.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年来,一系列的节庆事件接踵而至,而大众传媒对于具有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自然不能漠然处之.同时,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相继呈现,大众传播正经历着自媒体时代的冲击,客观上也要求今天的新闻要比以往更加耐看,更有吸引力和更值得推敲,而嫁接历史的厚重感,不失为一条捷径.所有这些,都将"传媒的历史再现"这样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刘洁 《今传媒》2012,(10):153
正常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纸"、"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报纸承载着记录当下成为历史的责任,报纸与历史是"近邻",但是,中国当代报纸修史的很少,《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就是这"很少"中的一部著作,它面世本身就显得有些特别。中国记协原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认为《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都创办了人物新闻故事栏目,它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或历史名流的故事.<海南日报>也相继开设"海之南""往事"等版面,挖掘地方文化及历史资源,以讲述旧闻为主.这些"旧闻"里的人物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有浓烈的怀旧色彩,特别能调节硬新闻的严肃性,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2.
王瑞强  康正 《今传媒》2007,(12):11-13
至今,中国教科书对于新闻的定义依然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这致使成长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在近20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探索中,仍然经意不经意把历史类新闻题材忽略,或者根本提不起兴趣.综观近年国内都市报纸对于历史题材的新闻挖掘和运作,鲜有突破,偶有策划虽涉及历史题材,也往往沦为意识形态较强的"样板戏",实与新闻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一 和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评论的复兴和趋于繁荣是这个时代赋予思考者的历史酬劳.  相似文献   

14.
历史和新闻,是两个看似不搭界、甚至含义相反的概念;但细究起来,两者之间又有某些相通点。前辈蔡元培说:"新闻者,史之流裔耳。"今天也有人说:"写新闻其实就是在写历史。"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吴风 《新闻大学》2013,(2):8-13
"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运转逻辑,本文从建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文艺路线的确立、典型人物报道这三方面回溯"人民本位"新闻思想确立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思想逻辑的作为历史结果的合理性。本文从人民价值立场、人民文化观念和人民主体性意识等三个维度诠释了"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回顾其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过程及其生产惯习.文章分析了南都新闻场域历史建构过程中的资本转换,以及"创造性遵从主义"的实践惯习,呈现出新闻生产"自治性"的生成过程和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8.
"黄色新闻"曾经是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采用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按照"黄色新闻"诞生、高潮、衰落的进程,逐步分析其体现的彼时报刊媒介的经济偏向、政治偏向和文化偏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4)
<正>由于被邀请参加2015年第27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的颁奖大会,于是想到谈谈我国新闻评奖的历史与改进的意见。一、我国新闻评奖的开端:"全国好新闻"评选我国全国性新闻评奖开始于1980年,那时的评奖是"民间"性质的,由人民日报的《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北京新闻学会(后来改名首都新闻学会)发起"全国好新闻"的评奖活动(1984年起改由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主办),全国参  相似文献   

20.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不过,二者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二者都很关注"事实",都很在乎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