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只蝴蝶     
《学前教育》2006,(4):34-35
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满目的春色,唧唧喳喳地说着,笑着……突然路边的广播里响起了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是《两只蝴蝶》啊。”随即合着音乐唱了起来“亲爱的,你慢慢飞……”孩子们热闹的大合唱顿时引来了游人的止足观看和议论。有的说:“唉,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唱这种歌了,他们知道自己唱的什么吗?”有的说:“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唱这样的歌儿呢?”带队老师望着沉浸在歌声中的孩子们和议论纷纷的游人,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您是带队老师会怎么办呢?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班屋内的一角,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捐款箱。箱里的钱不是孩子们向父母要的,而是他们搜集身边的废品换来的。捐款箱里的钱一天一天多起来,有的小朋友问我:“丛老师,捐款箱里的钱干什么用?”以往,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我的想法告诉孩子们。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的需要是生成新的主题活动的关键。于是,我把问题又抛给的孩子们,让他们谈谈捐款箱里的钱应该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3.
夏华颖 《山东教育》2002,(27):34-34
主题的产生秋风乍起,幼儿园里树叶飞舞,黄花满地。孩子们欣地拣起一片又一片的树叶,并带回了班里。“拣回来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积讨论。主题的网络图根据孩子们的想法与我们的计划制定了上面的网图。实施过程1.初步讨论。老师问孩子们:“拣回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赵子墨:“我想把树叶挂起来。”李若筠:“我想把树叶挂在墙上。”杨珍瑜:“我把它(落叶)放在纸下,用笔一画(边说边手比划)就把它画下来了。”侯悦:“我也想画下来。我想把树叶放在纸的上面用笔画下来。”老师:“我…  相似文献   

4.
各种各样的石头 一次科学活动时间到了,令孩子们不解的是我只拿了部照相机。只听孩子们悄悄说:“照相机”、“老师要给我们拍照了”、“做游戏”……我说:“老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地方,今天想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相似文献   

5.
采阳光     
作文课上,我对孩子们说:“这节课,我想请大家帮个忙,可以吗”“帮忙没问题,您有什么问题就说吧”孩子们非常兴奋。“今天阳光这么好,我想采一些阳光,可是想不出办法来。”我故作为难地说。采阳光孩子们睁大了眼睛。阳光看不见摸不着,怎么采孩子们议论纷纷。于是,我提议,到校园里看看。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东瞧瞧,西看看,忙着寻找阳光的落脚点。他们一会儿抬头看看太阳,一会儿用手抓阳光,一会儿又看看小草,望望树苗,一会儿又晃晃玻璃……一节课后,孩子们又回到了教室。“老师,我采到的阳光在小草上。因为有了阳光的…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 偏重预设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的驾驭 在一节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孩子们有的将油倒进水里,有的将水倒进油里,并用小棒进行搅拌,结果发现变混了,搅拌之后象牛奶,有许多泡泡……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然而老师一直在追问幼儿:“油和水分开了吗?”孩子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7.
秋收     
王宝莲 《早期教育》2002,(10):29-29
午饭过后,孩子们在园内自由玩耍。突然,有个小朋友喊道:“看,树上的石榴笑了。”其他幼儿纷纷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我就下几个石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分享起来,边吃边议论:“秋天,有很多东西都成熟了。”“我昨天还吃地瓜了呢。”……我随口问道:“谁挖过地瓜?”孩子们一个个摇头。有个小朋友更是瞪大了眼睛吃惊地问:“老师,地瓜是挖出来的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发出了倡议:“明天,咱们挖地瓜去。”孩子们都欢呼起来。  相似文献   

8.
杨万萍 《教育导刊》2004,(4X):40-45
春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去海边春游,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的说:“我要去玩沙!”有的说:“我想学习照相,把大海拍下来!”“春游”这一话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找朋友     
当初小语文第三册上的“朋友和敌人”的课文学过以后,孩子们对瓢虫和蚜虫的外形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没有亲眼看过,不知是个什么样儿。在中队委员会上,辅导员就有意识地诱导孩子们开展找瓢虫的活动,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要采野花,有的说要捉虫……但最后大家都认为最好是捉瓢虫。我建议这次活动叫做“找朋友。”活动开始,大家排着队到菜园里去。起初他们都到韮菜和其他的菜上去找。一分鐘、两分鐘过去了,孩子们还没有找到,都有些着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上作文课时,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纸箱。大家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那个箱子。有的同学忍不住问老师箱子里是什么东西。是动物,是图书,还是别的什么?大家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说:“今天老师到底要干什么,是要我们做游戏?…大家请安静”。老师喊道:“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活动,我这个箱子里装着未来名人的照片,这个活动的规则是……”这时底下同学们又兴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语文老师问起同学们的理想,有的说要当宇航员,有的说要当名医,有的说要当魔法大师,有的说要当生命禁区探险者……我说,我最想当作家。老师望了我一眼,说:“我们可以讨论的话题当然很多,可是我们今天就讨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想,作家,比我们多些什么呢?”“他们……可能多一副眼镜!度数很高的,是爬格子累的!”有人小声说。“他们可能……都有电脑吧!有的可能还有笔记本电脑呢!”有人大声说。老师看了我一眼。我说:“作家可能比我们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听说有一位作家怕蚊子叮腿,就把双腿泡进水桶里写作。”等大…  相似文献   

12.
蒋茜 《今日教育》2010,(3):34-35
问题回放一:随意应付式 接近放学的时间,张老师环视一下教师里闹哄哄的孩子们,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沓图书,不考虑幼儿的年龄阶段和兴趣特点,散沙式地分发给每桌的孩子。孩子们拿到书,有的漫不经心地翻来翻去,有的把书卷起来做望远镜,有的更是一脸的焦躁不安。而此时,鹏鹏大叫起来:“老师,他抢我的书……”在老师解决问题的同时,图书损坏的情况也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3.
范秀娟 《早期教育》2001,(23):32-33
又到了玩沙时间,中班的一群孩子跳着蹦着来到了沙池旁。周老师轻轻的一声“孩子们,今天你想怎么玩”,就像热油里撒进了一把盐似的炸开了锅,有的说挖洞、有的说堆沙堡、有的说玩拣石子……周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你们的本领都这么大。我们来一场比赛怎么样?”“好!”孩子们欢呼着噼哩啪啦地使劲拍起小手。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某天,一位身高一米八多的高三学生在过18岁生日的时候,来到班主任老师面前,郑重地捧上满载着自己真情实感的日记,哽咽着说:“高老师,在我成人的日子里,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吧……妈妈!”说着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我捧起语文书满怀信心地对孩子们说:“老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可要听仔细了!”我有声有色地读着,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孩子们,肯定会听得入了迷吧!”我猜测着孩子们听我朗读时的表现。然而,我却出乎意料地听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那笑可不是为我的朗读在喝彩。我顿时懵了。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听老师的朗读要笑呀?”“老师,我觉得挺好笑的。你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小朋友了!”“老师,  相似文献   

16.
周丽萍 《山东教育》2005,(15):32-32
活动室的自然角里饲养了几只大龙虾,孩子们兴奋地跑去看,有的孩子忍不住伸手想去捉,可被大龙虾那张牙舞爪的大钳子吓得缩回了手,孩子们纷纷惊叫着:“哇,龙虾的钳子好厉害哦!”“是呀,它的大钳子会咬人的,上次我妈妈的手就被咬住了,很疼很疼,还出血了。”“老师,你看,龙虾的大钳子像剪刀。”  相似文献   

17.
雷洁 《甘肃教育》2003,(1):37-38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  相似文献   

18.
在"新年愿望"这一教学活动中,当我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愿望时,孩子们个个都把小手高高举起,要求讲述,有的孩子甚至急得站起来直嚷嚷:"老师,老师,我……"。尽管老师多次示意要"注意倾听",但在"热闹"的场面下真正倾听的孩子并不多。孩子们只顾讲述自己的见闻,并不在意老师的示意,更不懂得如何倾听。《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要求孩子能安静、专注、有礼貌地倾听他人讲话。  相似文献   

19.
春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去海边春游,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的说:“我要去玩沙!”有的说:“我想学习照相,把大海拍下来!”“春游”这一话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使学生不仅明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