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传统数值预报模式计算时间长和计算资源消耗大的问题,以及现有深度学习预报方法在温度预报结果上不精确,且预测结果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温度预报模型。首先,设计了一个时空信息捕捉模块,将该模块捕获的长期依赖信息,作为扩散模型的生成条件,赋予扩散模型预报的能力;其次,设计了一个新的平衡损失函数,同时保护了扩散模型的生成能力和时空信息捕捉模块对时空信息的捕捉能力;最后,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进行预报,与现有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所提模型预报结果的质量在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上降低了17.3%,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上降低了9.14%,在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上提升了5.1%。改进的扩散模型能有效地捕捉时空依赖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时空序列预测,效果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2.
交流电压(流)基准是国家交流电压(流)量值传递中的基准计量器具.首先分析新型薄膜热电变换器的热电转换误差,提出采用微桥谐振器非接触式测量加热电阻温度,属于新型薄膜热电变换器中加热电阻的高灵敏度温度检测方式、减小温度传感器与加热电阻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因热电效应、寄生电容和介质损耗引起的交直流转换误差,从而具有较高的测温灵敏度.其次研究新型薄膜热电变换器设计制作中的关键工艺,加热电阻辐射的热量使得微机械桥平均温度上升,轴向压应力增加(或拉应力减小),谐振频率减小,通过测量微桥谐振频率的变化获得加热器的温度信息,而温度测量元件从加热电阻汲取的热量极小.这种新型薄膜热电变换器的测量输出量为频率信号,受电路噪声影响很小,因此是一种高计量精度的薄膜热电转换器.  相似文献   

3.
针对热电偶测温法在安全壳传热实验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利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用于壳内温度的非接触式测量。简要介绍了TDLAS测温原理,依据一定规则选取了H2O分子吸收谱线对7 181.155 8和7 166.050 4cm-1。利用现有的钢制安全壳试验装置搭建了TDLAS测温系统,采用波长扫描-直接吸收法对壳内温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273~373 K,基于TDLAS技术的壳内温度线性误差小于1%,最大波动为±2 K,测量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壳内某一光程方向上的平均温度。该方法也可推广到其他大空间内气体温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4.
本设计以STC15W4K56S4单片机作为主控模块,以OpenMV4摄像头采集人脸数据,采用LBP算法及Haar-like算法对人脸数据进行特征点采集处理,实现人脸识别;以MLX90614ESF-DCI非接触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人体或物体的温度.经测试,本装置对人员的识别成功率达到99%,可以准确判断人员是否符合疫情防控要求;还可以准确测量0.5~100 cm范围内的人或液态水的温度,当测量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范围,系统将显示超标温度并报警,误差在0.1℃以内;同时系统具有人脸识别学习功能,能够在30秒内学习被测人员人脸特征并进行被测人员身份识别,识别率达到98.5%.系统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精准的测量功能.  相似文献   

5.
新型热电偶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电偶是一种由2种导体组成并将温度转化为热电动势的传感器设备.介绍了热电偶温差电势实验仪的工作原理、设计思想以及低温端测量原理和高温端测温控温原理的电子线路实现.本仪器具有安全、自动控温、超温保护、对电网的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本设计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件,HC-SR04超声波模块作为测量器件,18B20为测温模块,进行温度补偿,并将测量结果用LCD12864进行显示.本设计采用7.4V锂电池对整个电路进行供电,并可以使用USB对锂电池充电.本设计最大测量距离为6.5m,误差仅为0.5cm.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为了满足低温系统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对于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需求,研发低温条件下精确、快速、方便操作、低成本的热膨胀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和系统装置。创新要点:完成了卡玛合金箔应变片在77-293K低温温区敏感系数的修正,保证了基于应变片技术的低温条件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测量的精度;所研制装置合理的热设计和等速率式温度控制模式使得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在77-293K温区的测量可在14小时内快速完成。研究方法:针对77-293K温区,基于应变片测量方法,研制了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温控系统的固体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测量装置(见图2和3)。通过将304不锈钢的测量数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公布数据进行比较,完成了卡玛合金箔应变片存77-293K低温温区的敏感系数修正(见图7和8)。采用修正后的敏感系数进行无氧铜线性收缩率测量,并与NIST公布数据比较(见图9和表2),验证了该装置在77-293K低温温区的测量精度。重要结论:获得了77-293K低温温区卡玛合金箔应变片敏感系数的修正结果;基于修正敏感系数的应变片法测量装置,采用0.3K/min的等速率式温度控制模式,可实现77-293K低温温区固体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精确、快速测量。  相似文献   

8.
铂电阻在温度测量中应用广泛。铂电阻温度测量过程中,为解决铂电阻测温的精度问题,提出了将线性最小二乘法和卡尔曼滤波相组合的算法。对铂电阻测温精度的拟合,提高了铂电阻的测温精度。该算法先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温度数据过滤,减少随机误差,得到初步温度数据,再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温度数据拟合,以进一步提高温度精准度。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比传统温度拟合算法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测温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质超深钻探中测量设备存在耐高温高压性能差、稳定性差、测量精度不高、电能消耗大等问题,设计一套深井轨迹探测实验仪,解决高温高压多点连续钻孔测斜及测温问题。采用捷联式光纤蛇螺,选择耐高温元器件,采用间歇式供电方式,减少散热,降低功耗;采用二位置寻北技术算法,结合修正误差、抗干扰、温度补偿等校正措施,实现姿态参数精确测量;设计保温管和承压管,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的承压外管结构进行强度校核,对保温探管进行温度场与压力场进行耦合分析,实现设备在高温高压环境正常工作。通过仿真测试和野外实验,根据测试数据表明设备能在280℃、120 MPa环境条件下钻孔深井倾角、方位角、仪器工具面向角及温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围护结构的一位稳态传热理论,推导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温度、内表面温度以及内表面换热阻的关系,进而提出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技术方便快捷地检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方法。根据利用红外测温技术检测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的原理与方法,研制一种不需要通过测量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流来检测其传热系数的设备,检测过程无需将连着导线的传感器固定于围护结构表面,因此使设备变得便携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仪器设计和工程测试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针对以传感器设计应用和动态测试技术为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提出建立围绕传感器应用的误差理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传感器标定和传感器测量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误差理论的认识,牢固建立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采集“螺旋式”和“隧道式”速冻设备内部被冷冻物的温度时。常规测温仪器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人们无法将常规测温仪器的传感器通过导线引入到被测环境中。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特殊用途的温度采集仪器,它能够顺利地采集到这类设备中被冷冻物的温度值。  相似文献   

13.
从传热学角度分析套管温度计测量流体温度的物理模型,并阐述了其测温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定量分析了该方法引起的测量误差的大小,探讨了产生测量误差的可能原因及影响误差大小的具体参数,总结出减小测温误差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措施,对工程实际中提高测量精度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将ZigBee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运用于智能变电站测温度系统的方案.通过温度传感器、ZigBee自组网技术,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内部刀闸、母线等多个监测点温度的实时监测.设计中使用温度传感器和CC2430无线芯片搭建了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串口通信技术实现了与上位机的通信,有效地实现了对智能变电站各个节点温度的监控,设计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调试,测试结果证明此系统高效、可靠、满足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自动气象站温度传感器观测数据精度,对不同型号的自然通风防辐射罩所产生的辐射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对不同表面反射率的防辐射罩进行误差修正。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温度传感器防辐射罩辐射误差的预测:将太阳辐射强度、风速、表面反射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防辐射罩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辐射误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输出。分析训练输出与样本输出,两者的绝对误差仅在[-0. 001,0. 002],可见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在理想值内。最后将BP神经网络得到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用Java进行封装,并开发Web平台实现算法应用。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接触式辐射测温的技术原理及其实验过程,结果表明:接触式辐射测温基本上消除了发射率不确定和恶劣环境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在炉温在线测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温度测量采用有线测量方法,只能对近距离待测区域进行测量。信号的长距离传递导致造价昂贵、信噪比低、线路复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AR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以测量不同地点的温度及无线组网,观测者可以在离待测区域较远的地方同时监测多个地点的温度。此无线测温系统经过性能测试,证明其具有信号测量精度高、传输距离远、造价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对磁动式测氧仪温度响应特性的研究是确定温度补偿方案的依据,也是提高仪器精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仪器的结构分析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利用升降温实验的方法,研究读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测量误差;提出寻找合适的测温点、对仪器的测温头进行保温、使用不锈钢底板、加橡胶垫等措施。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这些措施改进后,仪器温度响应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实验中,系统误差是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因素。系统误差主要由仪器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观测感觉器官误差造成的。消除系统误差要从产生误差的根源上消除,要考虑选用合理的仪器,用修正方法,选择适当的测量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温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温度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工农业生产中,对生产过程的温度控制常常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医疗卫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温度的测量,相应地测量温度的仪器(其中大多数被称为温度计)的使用相当普遍.在对温度的测量中,由于被测物体的具体情况不同,为了适应对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范围的测量需要,所使用的测温仪器也就各有特点,种类繁多,现将各类测温仪器作一简单介绍:1.液体温度计 是我们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温仪器,它是利用液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