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于后戴震时代的段玉裁在语言哲学方面深化并细化了戴震的思想,将戴震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一般语言哲学思想,细化为由字音通字义,由字义再通道,以及通过寻求本字而实现对经典原意把握的语言哲学思想。通过对汉代经学训诂原则的发掘,即对语言学规则的总结,为正确地解经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文学新工具。对《春秋》《左传》中弑、杀二字的反复研究,对《春秋》及三传中君母弑君案例的分析,对《左传》中人尽夫也一语的文本考订,以及对明代继统大礼问题的系统论述,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了他通过求是活动以求道的学术理想。由戴震开创的新哲学范式在其后学段玉裁那里得到了继承与部分的深化,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内在发展脉络及其精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五伦之中第一伦"父子有亲",也就是父慈子孝。父道慈,子道孝,形成了父道文化和子道文化,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本文在综合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了慈孝伦理在当代的运用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唐代皇室婚姻就会发现,自高祖至宪宗200年中,存在大量不计行辈之婚姻。如高祖两女桂阳、安平公主分别嫁杨师道、杨思敬叔侄。中宗娶赵氏,而赵氏之母是高祖安乐公主,即中宗娶父之中表姊妹。玄宗娶杨氏,杨父乃玄宗祖母武则天的中表兄弟。玄宗女常芬公主嫁张去盈(《新唐书》作张去奢),去盈母窦氏即玄宗姨母,去盈本人于玄宗为内兄弟。玄宗女孙、肃宗女剡国公主又嫁玄宗窦姨之孙张清,即张清父去逸于剡国公主之祖玄宗为内兄弟。代宗之妹延光公主“女为皇太子妃”,该皇太子系后之顺宗,即顺宗娶父德宗之中表姊妹。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期刊中,阿拉伯数字"2"和汉字数字"二"与汉字"两"经常出现,但众多期刊中在使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时,却各不相同。以下是摘录于高校学报中有关"2"的使用情况:1、"实习2个月。"  相似文献   

5.
李超 《江汉学术》2011,(4):78-83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孝并不陌生,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了解孝,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一、什么是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  相似文献   

7.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干"字一词在《史记》中出现的频率虽不是很高,但词性词义却很灵活。准确的释义,有利于对作品的客观把握。以往对"干"字的考证,多零碎,少系统。本文希望能较全面系统地对"干"字进行考证,这对于学习或研究《史记》应该是有点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单位问题是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字本位"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否认汉语"词"的存在这个前提。词的问题客观上已经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因此,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从"词"的心理现实性等方面讨论汉语"词"的问题,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字""词"关系、"词"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直至清朝结束。在年号使用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经常改元,因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年号。在众多年号中,带"天"字的年号使用最多,这与"天"字自身的含义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统治者借此向全天下昭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化。而历代"天"字年号的使用又存在一些特点:历史分裂时期的使用频率高于统一时期,胡汉政权对峙时期胡族使用频率高于汉族,前期政权、胡族政权"天"年号的使用要少于后期"天"年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大历史观"而闻名,而"立"字观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试着分析黄的"立"字观模式,并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中国史研究上。完善新的"立"式结构,上下联系的保障手段绝不可缺。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解字义的同时,也在传播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土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上古先民农耕、建筑、丧葬、铸造等诸方面的情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大字典·女部》看中国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女部字最多的字典。本文从字典中的女部字入手,以义项为线索,经过分类整理,对汉字进行形义关系的分析。首先探讨了由女部字反映的社会变迁,从女部字的渊源看以女性为中心的远古社会风貌;其次,分别从表示恶劣品德、表示对古代妇女的各种贱称、与女子附庸地位相关的几类女部字等角度,阐述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受歧视、侮辱;再次,列出对女性所褒扬和所贬斥的品行的两类字,分析针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最后,从表现妇女容貌外表以及举止神态的字,分析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情趣。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从中发现女部字当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6.
词义的解释在词典编纂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词典不管其性质、对象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词典编著者都要着力于词义的解释,力求准确明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词典专著,在解词释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主要的释义方法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一、因形释义根据篆文的字形结构,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以字形的分析确定字义的解释,这是《说文解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释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例如:(?)(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欠):张口气悟也.家气从上出之形.(?)(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因形释义的方法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汉字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象形符号,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慎把这种象形符号称之为“依类象形”的“文”,在《说文解字》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许慎所谓“形声相益”的“字”.“文”代表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孽乳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会出新意,或是在“文”之上再加一个标音符号.当然这个标音符号也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变化而来的.因此,尽管“文”和“字”是不同的,从“文”  相似文献   

17.
甘谷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语音现象,表现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l]的一些字,甘谷话则读作[t揶][1],用音韵学概念描述,就是见母中的一些字,甘谷方言中读如来母。《说文解字》中以见母字作声符的一些字,也有属于来母的。汉代文字通假有见母和来母互通例。这表明,古音来母和见母或属同纽,或者可以描述为古音见母、来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跨类型小说,精彩的世情描写和高超的写实艺术使《绿野仙踪》在清中期的小说中独树一帜。它在人物塑造和结构技法上深受世情小说创作手法的影响,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塑造出众多的"正邪两赋"之人;而"草蛇灰线"法的运用,则让原本庞杂的内容有了潜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杨彬 《江汉学术》2011,(6):51-5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一个影响深广的比喻。从表面上看,"德"与"风"和"草"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如果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抽象出这个比喻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心理网络,就可以显现出"德"与"风"、"草"之间的相似性,让比喻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有"天阙"、"天窥"两种版本之别,孰是孰非,学界迄今仍存争议。对杜甫诗集中共12首五言八行仄韵体诗进行声律、韵律、对仗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杜甫创作时有着把律诗的格局引入仄韵古体诗的心思,即尽量使用律句,尽力在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尽力不用邻韵。按照这种心思,就应该把这首诗的颈联视为对仗,根据对仗的要求,从字的声调和词性上来权衡,应该是"天窥"而非"天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