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晨  李秋杨 《教学研究》2008,(1):52-54,61
默会知识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理论界的一种知识论、认识论.文章概述了默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把默会知识理论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讨论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言能力与默会知识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第二语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都应该高度重视默会知识;默会认识和外显指导协同作用,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凸显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认识者“.  相似文献   

2.
"默会能力"不同于"默会知识"。在认识结构中,"默会能力"即"默会认识"。由"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功能整合的默会认识能力结构,整体大于部分。所以,不能认为通过"默会能力"得出来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种种知识是被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的形成都是可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混合物。不只是"其他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可言传性,而且"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不可言传性。  相似文献   

3.
默会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默会知识无洼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它通常存在于人的预感、直觉、情感、价值和信仰中,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传播。独立学院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公共选修课,它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特殊性质与默会知识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传递的特殊方式契合,默会知识理论为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潘芸莉 《考试周刊》2010,(41):140-141
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而言。要发展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明确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默会知识才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传授明确知识的过程,而且包括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形成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传递和掌握基础上的发展过程,知识型态是影响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性因素。1958年,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开启了人类对知识认识的新高度。默会知识具有意会性、个体性、情境性、非逻辑性、差异性等特征,它的出现对于学校教学变革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默会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虽然研究者比较充分地阐述了默会知识的理论,但是它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仍然不充分,经常被忽视。认识与理解默会知识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打开原本被遮蔽的教学视野,拓展知识对生命成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而言.要发展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明确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默会知识才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传授明确知识的过程,而且包括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形成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默会知识理论是上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知识论。本文基于波兰尼默会知识论的框架,从默会知识的优先性、语言输入—输出的默会性以及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三个方面,揭示默会知识论对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知识还存在一种默会状态,而且突显了认识者的主体地位。而知识观决定和制约着教学观,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观的转变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观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默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移情理解"法、"自我心象塑造"法、"意义解读"法、"师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知识还存在一种默会状态,而且突显了认识者的主体地位。而知识观决定和制约着教学观,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观的转变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观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默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移情理解"法、"自我心象塑造"法、"意义解读"法、"师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发展默会知识,改进化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英 《化学教学》2007,(10):18-20
默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内隐的知识;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默会知识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化学教师本身的默会认识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交际能力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交际能力的内涵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尽管观念不尽一致,但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Hymes和Chomsky的关于交际能力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外语教学方法的启示,认为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引发教学观念上的变革,导致教学目的和内容上的更新,更引起教学原则和方法上的一场革命,从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效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从二语习得领域的显性/隐性学习视角,讨论了目前交际教学法框架下“聚焦形式”的理论依据,探索了显性/隐性知识的关系以及促进显性/隐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提出即使以意义为核心的交际教学法也应适时注重形式,以取得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外英语》2012,(3):51-54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and a fundamental part of culture, while culture has an intrinsic and indispensable impact on language 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language. So if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tention is only paid to the linguistic form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ignored, then the learner’s linguistic ability will not be equivalent to his or her soci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Especially in the times of globa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transna 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must prerequisite for not only the avoidance of cul tural "conflict" but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sever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cluding the famous Sapir-Whorf hypothesis, this paper is aimed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and in 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culture learning.  相似文献   

14.
隐喻能力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益补充。文章采纳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观点,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隐喻与文化及隐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指出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二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领悟能力。隐喻能力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是十分重要的,以达到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可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部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相比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没有固定的规则与束缚,是人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学习。它在英语学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合理借鉴内隐学习理论,让学生在诵、抄、仿、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学习外语的大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往往不是因为语言能力低下,而是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并且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文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将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显性语法规则输入、轻隐性语法能力培养的现象,本文借助内隐/外显学习理论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在深入分析英语语法知识与隐性语法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内化语法知识、提高语法能力和在网络学习中自主获得语法知识相结合的英语隐性语法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洁 《高教论坛》2003,(2):175-176,F003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的外语言语交际能力。本文从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出发,探讨了该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CBI暗示性语法改革实验为基础,运用了问卷,访谈和测试等研究方法,在内容依托教学的框架下,针对暗示性语法改革对学生的语法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重点探讨了内容依托模式下语法教学的策略和可行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取消语法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暗示性语法教学既关注内容教学,又关注语言教学。它对中国的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务型隐性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语法教学经历了一个由尊崇到摒弃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界普遍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应该在交际法框架内完成,而不能孤立地教授语法形式。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对语法教学的忽视,语法错误在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运用隐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进行学习任务为导向的语法教学,使教学意义和交际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