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科研方法,探讨了传统武术桩功产生的文化根源,分析了传统武术桩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传统武术技术发展和民族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探讨了中医学和武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交融。指出武学在中医学的影响下价值和功能得到丰富和转化,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养生方法的角度,结合传统武术桩功的特性,阐释了传统武术桩功"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传统武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的概念进行了从新的界定,并对传统武术目前的“尴尬”现状和问题做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生存环境和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认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文化回归、传承和保护并重是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时代需求、立足之本、必然趋势、有效保障。试图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析传统武术的神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绵延不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武术给人们神秘感依然存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传统武术的概念入手,对传统武术技术的神秘性、理论的传统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武术传媒因素对其影响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传统武术神秘性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发展传统武术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的和谐维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的和谐维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功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传统武术的和谐思想内涵是深邃的、多维度的。这种和谐内涵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多地去关注生命文化、提升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武术概念的梳理,从文化和运动角度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分析,认为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融合是武术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志着国家形象的各种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的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举步维艰,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分析,从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走"见贤思齐、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并且延续到今天,仍然是目前最具有民族色彩的体育活动,政府要对武术的发展重视起来,制定科学可行的传统武术发展策略,加大宣传武术的力度,更好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本为对传统武术的概念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阐述了如何发展新时期传统武术,希望能对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调查法、分析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从3个不同的层面对传统武术的传承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相关主管部门部分功能缺失,认知度低对传承影响较大,技术传承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对象对传统武术“申遗”非常关注,高校具备传播传统武术的基本条件.还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1个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构成指标进行分析,共得出7个公共因子,帮助本研究从7个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承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传统武术传承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最后从“保护一传承—传播”3个递进层次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动静学说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试图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关系进行剖析,阐明动静学说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困惑与征途:对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面对的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抑、国内竞技武术的排挤及其生存内环境的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在传承方式、人才后备培养、传播方式及科研力量等方面不断开拓,要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技击性及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展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给21世纪的中国传统武术以科学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发展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竞技武术越来越多地注重表演效果,逐渐失去了武术技击的精华,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大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传统武术以其技击性、文化性和健身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度,然而由于传统武术主要在民间发展,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得传统武术在边缘化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急需政府出手扶植,同时对内容庞杂的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创造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融合发展,同台竞技的新时代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武术拥有自己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特质,传统武术赛事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口述史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武术赛事文化识别的实质和传统武术赛事推广中文化识别塑造与尝试过程;其次,对域外武技赛事的文化识别进行探析;最后,明确传统武术赛事应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识别是传统武术赛事市场推广的核心,传统武术赛事推广应考虑到持久性和前瞻性,坚守传统武术赛事的文化识别就是坚守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智力成果,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由于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并未明确将传统武术纳入保护范围,而保护传统武术的专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导致出现武术遭受侵权而无法得到有效救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推广。对武术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为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无论是以“人世”观为代表的竞技武术还是以“出世”观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艰辛与困难重重.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发展中两难抉择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其一,异质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武术精神层的散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缺失;其三,“文化滞差”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迷失.  相似文献   

18.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武医融合理论、中国武术运动特征以及适应人群等视角,探寻后疫情时代中国武术健康价值对于人类抗击疫情、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结论: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是促进人体健康的一味良药,是有别于现代体育的身体行为,中国武术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要,更加适用于提高中老年人身体免疫力。提出:倡导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引导中国武术融入人们日常身体行为锻炼是后疫情时代发挥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对武术的概念逐渐形成了较全面的认识,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有了基本的认同。在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出现困境情况下,要借鉴传统武术技击内涵,吸收传统文化,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