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敦煌现存唐五代时期的碑铭共有46篇,其史料价值早已为学者们所认识.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其文学价值则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文献整理研究基本完成、文献基础确定之后.应当从文学本位出发,对其作进一彬的研究。《李君修慈悲佛龛碑》是敦煌碑铭文中的代表作,意境优美,结构谨严,句式整齐匀称,平仄相谐,用典恰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敦煌碑铭文学研究对于碑铭文学吏及赋体文学流变吏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修订文学地图和当今赋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赋钩沉     
早期作为文体的“赋”都写作“傅”。傅,相也。古代乐师为瞽者,扶助乐师者为相。“相”除了扶助乐师、携带乐器之外,还要参与演出中的应对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报幕的声音。不同于歌,而是另一种富有节奏感的朗诵.汉代人“不歌而诵谓之赋”.正是从这里来的。赋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最初都是由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民中间口耳相传着.它是由口传文学发展而来的书面文学。近百年出土的西汉到宋初的俗赋.其类型可大致区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和歌谣体俗赋三种。用赋的这三种类型和文体标准对照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钩稽出了53篇先秦的赋或带有赋体特征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文选》以儒家"雅正"思想和深思、辞采为选录标准对赋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萧统文质并举的文学观念.其选赋详远略近的作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赋体文学由汉代体物大赋逐渐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演变的面貌,也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郭绍虞论赋涉及赋体源流演变、诗赋关系、赋体文学性、赋的文学史地位等问题,具有民国学界不易得见的现代学术视野.总体特点为:在守持原有古典文学研究传统的同时,将进化史观引入赋体源流演变的研究中,使赋体批评部分地被纳入现代学理轨道;用现代语言学关照赋体,对该文体之独特文学性做出时代性论断;率先肯定了赋的文学史地位.郭绍虞论赋...  相似文献   

5.
汉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情赋是以男女恋情为题材的赋作.诗体特有的抒情性不便于情类的单设.《文选》选赋单设情类并仅取《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洛神赋》4篇,与抒情小赋的蓬勃发展、南朝重情的时代风尚、赋体的流俗性和萧统宗经与新变相结合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利器先生在《敦煌文学中的〈韩朋赋〉)》和周绍良先生在《谈唐代民间文学》”,中正式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从宏观上研究把握敦煌文学,致力于整理敦煌文学概论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很优秀的论著成果出现,如张锡厚先生的《敦煌文学》、由颜廷亮先生主编的《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以及张鸿勋先生的《敦煌说唱文学概论》等都是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尤其是颜廷亮先生组织全国敦煌文学研究的代表学者撰写的《敦煌文学概论》一书,“进一步驱散人们对敦煌文学概念的狭隘理解,把敦煌遗书内俗文学和雅文学均归入敦煌文学的研究范畴,分别予以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浅谈剧本的阅读与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本即戏剧的文学形式,故称为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脚本。具有叙事要素高度集中、矛盾冲突紧张激烈、语言独特等特征。阅读和鉴赏剧本,要善于抓住戏剧冲突、揣摩剧本语言和把握戏剧结构。  相似文献   

9.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的关系问题是戏剧理论的核心问题.戏剧界有两种极端倾向:强调文学而轻视剧场或强调剧场而放逐文学.前者持作者中心论,忽视戏剧的舞台性;后者则以导表演为中心,漠视或解构戏剧的文学性.戏剧是综合艺术,是戏剧文学与舞台艺术的有机统一,戏剧有其自身的辩证法,从案头到场上,再从场上到案头,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在扬弃中走向经典.戏剧的辩证法是戏剧经典化的必由之路.北京人艺与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戏剧家的艺术合作,有失有得,创造了当代戏剧文学与舞台演出的双赢局面,开辟了民族化的戏剧之路,形成了人艺派演剧流派.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故事图画,这些图画,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新发现的岩画或出土的陶器画、画像砖石、壁画及漆画、帛画中有大量实物.其时有数量不少的文献赞颂英雄圣主,讲诵故事,描述情节,语言上节奏感强,韵律和谐,明显带有讲诵的遗迹;甚至还有图画和赞诗合为一体的作品.先秦两汉时期与故事图画相配合的文体,与敦煌石室出土的俗赋极其类似.所以,看图讲故事是俗赋传播的方式之一.秦汉俗赋是变文的源头之一,变文的看图讲故事正是从早期俗赋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自胡适先生1937年在《全国歌谣调查的建议》中以七言五句的‘桐城歌体’为例以来,迄今70年间有不少学者将"桐城山歌"、"桐城歌体"视作五句子歌谣的代名词。当代田野调查成果表明,湖北省和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为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是就一个县境内流布的五句子歌谣进行专项搜集整理的宝贵文本,其面世为学界研究五句子歌谣流传历史和内在规律充实了基础,对丰富中国民歌资源库、尤其是其中的五句子歌谣专项资源库有特殊价值,在县域民俗资料文本中具有专业细分的领先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歌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在旅游中对民歌的开发形式单一,展现肤浅。对民歌和其他民俗事象的不力开发,不但损害了民歌,而且已经给中国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将继续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亟需解放思想,加大旅游中民歌的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探索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传统社会,民间武术组织以武德传承强化乡村德治机制,以门规戒约规范乡村法治秩序,以家长制参与乡村自治实践。而进入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面临着传统德治弱化、法治建设不完善、参与自治机制不健全三方面的困境。提出,民间武术组织要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营造乡村治理的德治氛围;加强组织治理,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理念;深化自治实践,主动承担乡村治理职责功能,旨在为更好促进民间武术组织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涧词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其中和之美:思想内容上,借助酒和仙消解悲苦低沉之情感;艺术特征上,"深沉与轻倩相融","悲愤与悠闲相融";韩元吉的美学追求是"和心而近古",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同时暗合张炎论词所提出的"雅正"。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象征。而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石,几乎所有的民族音乐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民歌《茉莉花》是流传广泛久远的世界名曲,然而在其传唱过程中,由于地域特征又呈现出大江南北的不同版本《茉莉花》。《茉莉花》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她的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社会艺术价值,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武鸣“三月三”壮乡民俗盛会中的散打擂台赛,开创了解放后广西武术散打擂台赛及全国擂台赛的先河,它具备了民族和时代的发展特点.研究武鸣“三月三”散打擂台赛的发展现状和壮家武术习俗,对弘扬、壮大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体育科学合作研究的重要特征和规律,测度和分析未来合作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出发,对十年来8种代表性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论文的合著率、合著指数等主要文献指标进行了计量测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体育合作研究团队网络结构形态、规模、紧密程度、趋同性和异质性进行考量分析。研究表明:十年来8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合著论文、合著论文作者人数大幅增长;合著率、合著指数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2-4人是体育合著论文的主要形式;体育合著论文主要以同一单位、地域为主;体育核心团队网络属核心发散结构形态,团队网络联系相对松散,趋同性高、异质性低。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中后期的严仁是一位具有较高水准的词作家。但现存的关于他的资料较少,于史无传,仅能凭借已掌握的零星资料来梳理这位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并且通过对《全宋词》中仅存的其30首词进行分门别类地归整,进而再以其中的名篇佳作为突破口,就其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剖析,以此来更好地解读这位词作家。  相似文献   

19.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未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明确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建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民俗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