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本期最值得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和年初改版的《青春文学》。"国刊"的特别关注和老牌青年刊物的明显转向显示出传统期刊的危机意识和突围意识。而在"青春写作"自行发展且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如何在接纳、借鉴、比拼中重建自我定位,对勇于探索的文学期刊是难事也是大事。因为这关涉到在未来"资本为大"的文学格局中,精英文学如何占位和传承。此外,本期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作品。晓航的《断桥记》(《人民文学》第8期)、徐则臣的《逆时针》(《当代》第4期)、唐朝晖的《仪式》(《花城》第4期)分别以寓言、写实、心理分析的写作方式解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病症,刘水清的《羊角畔的小伙》(《大家》)以沈从文式的笔法再度搭建了一个世外"边城",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都市心象,值得一看。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摘期刊点评,"《人民文学》600期新锐号评论专辑"和"新版《青年文学》评论专辑"另文刊出。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老虎从梁山好汉的营地走来,带着乡下人的纯朴和执著,在都市和乡村之间辗转着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他已在《十月》、《人民文学》、《钟山》等刊物发表了80余万字的作品,著有小说集《潘西的把戏》、长篇小说《漂泊的脬顶》,并有多篇小说被多次转载。老虎从事过卡车司机、广告人、报刊编辑等多种职业,  相似文献   

3.
胡弦,1966年生,做过教师、记者,现任《扬子江诗刊》编辑。1990年代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诗文,有诗集《十年灯》、散文集《菜蔬小语》,曾获中国诗歌学会、《人民文学》、《散文诗》等杂志诗歌奖,200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授予"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组诗《春风斩》是他新近重组发表的一首诗作。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蒋三立是一位潇湘诗人,在中国诗坛上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作家。二十余年来,他相继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刊物上推出数百首高水准的诗歌作品,并连续十余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选本。蒋三立的诗歌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和心灵的坚守,充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有一种浓厚的忧患意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追求,通过新奇的语言,传情达韵,可称为情、志、美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7.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是两部续完的长篇,张翎的《金山》(《人民文学》第5期)和王刚的《福布斯咒语》(《当代》第3期)。张翎以如今在海外作家身上特别突出的"拙劲"正面强攻了北美华人史,虽然在对历史纵深的把握和对移民原生经验的开掘上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拉起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框架,细节也多细腻感人之处,在有关华人移民史题材的书写史上,《金山》将是一部绕不过去的作品。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继续塑造地产商冯石这个民营资本家的形象,写他内心的挣扎,鲜活的质感和对灵魂探问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当代远离时代生活核心的职业作家们,虽然冯石这个人物的分量已经几乎大过了整部作品的分量,但毕竟写活了一个独特时代的独特人物,相信这个人物形象也将是未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这一类文学书写中难以绕过的。叶广芩、方方、范稳等几位老作家都沿自己的创作路数推出用力之作,可惜均难称力作。倒是新人之作有出挑之处,海外作家陈河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人民文学》第5期)以心理小说的精微挑动了一处久远的"中阿友谊"的记忆;黄咏梅的《鲍鱼师父》(《山花》第6期)写底层机锋暗藏;新一届"《西湖》新锐奖"得主文珍的《第八日》(《西湖》第5期)写失眠呕心切肤,令人过目难忘。【主持人:邵燕君】  相似文献   

8.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蕴涵了19世纪文学作品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其中的名篇《我自己的歌》更是以自然为背景,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兼收并蓄,营造出涵盖人类、自然和神性的不朽"自我"。这种"自我"已经初步透露出20世纪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自我"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汉末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生机,也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陆机的《文赋》作为那一时代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源于自然的美,源于自然的情感的无限生命力量,也将自然作为品藻文学的重要标准,表现了浓厚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13.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乡村荒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乡村较为特殊的一种观照方式,是剥离诗意之后的图景裸裎.近年,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乡村荒野图景可谓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呈现.而与其恣肆不羁的文学想象不同,学者梁鸿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看取故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阎连科笔下的丁庄,还是梁鸿调查的梁庄,从文学想象到非虚构,都让人看到了切实的乡村荒野景观.  相似文献   

15.
林白的小说《回廊之椅》将影视叙事技法消融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读者既能享受到类似观影的"震惊"效果,又能品味到文学叙事的审美"灵韵"。这种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蒙太奇手法的综合运用、神秘氛围的渲染和大量悬疑的设置和富有动感和美感的镜头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上空白语言,是对本可以直接表述的意思却有意进行省略处理的文学手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先生更是以其如椽之笔创设了作品中独到的"空白妙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下面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教材中"空白"语言的特点,以更好地体会鲁迅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主要有:表示人物描写的"空白"、表示说明对象的"空白"、表示思想感情的"空白"、表示文章线索的"空白"、表示文学效果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存在于1950—1951年期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是一份在学界尚未得到重视的报纸文学副刊,同时又是一份由出身新四军系统的"华东文人"主编的刊物。特殊的文学地缘、现实处境和文学观念,使这份副刊在"新现实主义"的理论阐解方面尤其是在"人性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方面,与延安文人设计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形成内在的摩擦与紧张。这份副刊最终被迫停刊,但它的存在折射了当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精神"冲突"与文学史张力。  相似文献   

20.
金铃子,本名蒋信琳,籍贯重庆,诗人,画家.198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参加过第24届青春诗会和鲁迅文学院第17届高研班,诗文多在《人民文学》 《诗刊》 《中国作家》 《星星诗刊》《山花》等刊物面世,著有《奢华倾城》 《曲有误》 《越人歌》《金铃子诗书画集》等,曾获2008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第七届台湾薛林青年诗歌奖、 《诗刊》2012青年诗人奖等文学奖项.金铃子的诗富于主观性,充满激情和极具穿透力的想象,诗中恣肆诡异、陡峭精微的表达,高烈度的情感,强烈真挚的语言,造就一种令人炫目战栗的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