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的共识是:大学应当具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不过,这一关于大学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却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历史考察,供教育、科学界朋友们参考。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 大学理念 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只有百年稍多一点儿的历史。20世纪初,教育先驱者介绍西方科学,设计中国的科学教育时,他们并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种政策与措施激励和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在众多国际科学奖项中 ,历经近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被一致公认为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不但反映了现代科学的历史 ,而且也与 2 0世纪蓬勃发展的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获奖成果不但有重要科学发现、重大理论创新 ,还有重大技术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的重大发明。诺贝尔奖所激励的 ,事实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目前 ,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1989年为11月6日—11月11日)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科学家、科学史家和各个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会议围绕21世纪科学与和平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认真回顾了20世纪科学发展对人类和平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历史,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与和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21世纪科学的发展仍然对人类和平具有潜在威胁,要争取21世纪的和平,应该加强关于和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并从21世纪的主人——少年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4.
编者絮语     
科学与和平,是现代人类焦灼的期待与渴望。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座谈会”。与会代表认真回顾了20世纪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和平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历史,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与和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21世纪科学的发展仍然对人类和平具有潜在的威胁,要争取21世纪的和平,应该加强关于和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本期将会议的发言摘要整理,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科学和艺术的分野是从18世纪法国的大革命开始,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0世纪,科学和艺术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又一次使它们走向了整合,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兴起,科学和艺术之间呈现出曰益整合的态势,科学和艺术的这种新的态势也对科研管理工作产生了新的影响。本文在描述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对其给科研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做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鉴古而知今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说,“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见,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是一项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有人认为,历史属于文化素养类学科,似乎与培养科学素质无缘。然而,历史学科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入门,蕴涵的科学精神能强化人们的科学意识,使人重视科学、尊重科学。史学的功能还在于“鉴古而知今”。江泽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科学哲学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过程后,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文章从积极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的角度,回顾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它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等,总结了经验,指出中国科学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沈农夫 《知识窗》2002,(1):26-27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世纪,国际科学界不仅攻下了许多历史上未能解决的难题,还创造了诸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激光器、光纤通信、互联网络、核电站、基因治疗、动物克隆等等成千上万的高新科技成果.但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尽管20世纪科技成就巨大,但也不可能解决科技史上的一切难题.不仅如此,20世纪科技在其自身发展中又产生出许多新的疑难问题.科学正是在不断地解决难题又不断产生难题中前进的.我们将这众多难题,称为跨世纪的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量子革命的拓荒人和践行者,马克斯·玻恩不仅创建了孕育这场科学革命的哥廷根物理学派,而且以自己多项具体的卓越成就贡献于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然而,他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却被同行们忽视了几近30年。本文在量子力学当代发展的角度,基于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重新考察玻恩在量子力学创建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探讨其科学贡献被忽视的科学社会学问题。这里,我们通过逻辑重构历史的方式探究科学发展历史的真实,以剖析典型个案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术领袖及其个人品格在学说发展、学派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学的兴起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战争与社会民主的力量交织成为科学社会学思想萌发的时代背景;科学时代特征的转变为科学社会学理论奠定了特殊的科学背景,而以研究科学技术系统为对象的诸学科群的嬗变成为科学社会学形成的理论背景。这些背景为默顿建构其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学建制的创新:德国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否适应不同时代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创造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科学建制。德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后进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关键在于德国在大学科教和企业研发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为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智力基础和动力保障。同时 ,通过总结 1 9世纪德国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未来与发展》1997,18(6):4-5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世纪,无论在发展的速度上,还是发展的深度上、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曾引起第一次技术革命的18世纪和引起第二次技术革命的19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和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的发现是人类对科学世界认识上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由此引起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理论物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17世纪,随着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关于"上帝、自然与人"的观念,新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和宗教权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发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宗教与科学的接触,又使双方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在新教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宗教也吸收了科学的成果,去除了芜杂的东西,变得精纯.  相似文献   

14.
《内江科技》2018,(4):155-156
<正>小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上不能培养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在中学阶段就会流失一大批科技爱好者。比如在深圳市,就有不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感叹理化生等学科"超难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反思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势在必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普工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在18世纪和19世纪,处在"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讨论了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认为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是第一个科学的世纪,20世纪是第二个科学的世纪。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是科学的世纪里两个基本的标志。本文主要阐述20世纪是如何完成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情报科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与评述了情报科学的以技术为主线的简短历史。指出在“数字革命”的时期,情报学在21世纪,将会有“质”的飞跃,理论建设将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8.
孙敏 《科学学研究》2011,29(6):808-813
 基于已出版的有关文献研究探析西方社会对科学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可分为从古希腊时期把科学视为个人纯粹理性认识的真理,到文艺复兴时期起强调观察实验并追求实效的科学知识,到19世纪后半期起逻辑思维和经验验证并重的科学认识,20世纪后半期起重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理解解释活动,再到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和情境深刻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科学活动,直到目前将科学视为高度体现人类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不同阶段的科学观根据其特点被分别概括为真理科学观、经验科学观、表象科学观、文化历史主义科学观、社会科学观和实践科学观。最后简要讨论西方科学观演变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萌芽于16~17世纪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在近几个世纪当中随着科技发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基本内涵: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必定可以实现物质丰裕、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梦想.科学乌托邦主义反映了科学技术和科技专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益增强的重要作用,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彰显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人文诉求.虽然它在20世纪遭遇来自多领域的批判,但是其多向度的历史合理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主导作用的科技体制。在建国伊始特定的国情下,这种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法律构建,不仅是协调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平衡发展的各种制度的呼唤,而且也是与它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的诉求,其走过了一条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渐进之路。中国式“大科学”体制法律构建的确立,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