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通讯     
是“光密度”还是 “吸收率”?丁光生教授: 我们在学习《中国药理学报》1988年第1期《投稿须知》后,曾建议部分作者把“光密度”改为“吸收率”(Absorbance),但有以下两种意见: 1 光密度(Optical dencity,OD)也叫吸光度或吸收率,OD值是测出的,OD就是吸收率,所以吸收率当然是测出的。现在是统一名词,叫光密度好呢,还是吸收率(吸光度、吸收度、消光度)好呢?按说叫“率”,有百分、千分之几之意,而吸光、吸收、消光都见于书籍,当然概念一样。名词应统一,我们倾向于用“光密度”为好。  相似文献   

2.
1引言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问题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每当遇到这类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自然就成了编辑手中的一大法宝。不过,法宝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名词虽然能够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学科名词中找到,但统一仍然很难。例如,“i mpulse response”在《电工名词》中对应的中文名为“冲击响应”,而在《电子学名词》和《数学名词》中却对应“冲激响应”。究竟是“冲击响应”还是“冲激响应”?一下子还真让人难以适从。2多数还是少数?也许有人会说少数服从多数,应当取与《电子学名词》和《…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同行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在改革开放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纸竞争中,党委机关报首先要扬自己之长!我对此从心底里表示拥护。 这句话敲到了鼓点上。从我们南方日报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年年在谈改革、搞改革,尤其是近几年来自认为改革步子还是跨得较大的。我们的口号是:“常念改革经”。还提出要“日日新,步步高”。这些口号谁也不会反对,谁也推不倒。但改革中还是会碰到不少困扰和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清醒,深深感到,在党委机关报的改革上,不管你怎么改,不管你怎么变,应该是“万  相似文献   

4.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5.
认识你自己     
哲学观点:你即是你的绝对目的。文学观点:不管怎么说,至少你还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8年7月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101-109元素的中文定名。101-103元素仍使用原有定名“钔”“锘”“铹”。104号元素曾定为(钅卢),本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一中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而普遍的道理,“万物皆有所待”。人类无论是面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身,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新闻自由也不例外,只有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新闻自由,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8.
探讨党报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党报发展必须科学定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有的叫报社,有的叫报业集团,有的叫传媒集团,不管叫什么.我们是搞媒体的,是党报传媒集团.主要还是搞报纸。所以我们是这么提的,就是集中精力抓报业,风吹雨打不动摇。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定位呢?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或许名词审定工作在对书刊出版专业术语的规范作“硬性规定”时 ,忽视了对汉字字源的研究和“定名时的解释” ,又缺乏广泛征求和交换意见的渠道(笔者从未见到术语规范定稿前的面向编辑的“征求意见稿”和“定名说明”) ,有时还忽略了“语言从大众中来”的从俗原则 ,造成“硬性规定”后又自我否定 ,而编辑出版者“时时规范 ,时时出错”的无所适从的局面。下面就计算机和医学术语加以说明。计算机专业术语 新词涌现量最多 ,而出版工作者对这些名词的使用 ,明显落后于技术人员 ,名词审定工作者更是措手不及 ,因此 ,计算机专业新词的绝大部分都…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流行着一种习以为常的称呼,即爱把总编辑称为“老总”。“老总”者,领导也。领导者的责任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其实,出主意即为出点子,用干部即为用点子。不管出点子还是用点子,都是落脚在“点子”上。所以,老总“总”在点子上,就是题中之义了。作为地市党报的老总,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还得强调抓点子。不仅每时每刻要想点子、出点子、用点子,而且要多想好点子、多出好点子,多用好点子。用好点子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推动工作,这是一种才能,一项领导艺术,是老总们应具有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2.
肖霞 《新闻传播》2007,(12):56-57
在广播中,很多主持人节目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其实主持人都是在照稿念,但不论主持人达到怎样熟练的程度、做得多么天衣无缝,毕竟那是一种在“假“状态下产生出的“真“,与虽有缺陷虽不完美但却绝对真实绝对自然(没稿就是没稿,念稿也让人知道是在念稿)的播音主持不是一回事。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主持人经常坐在提示器前,看着字幕说话,尽管时常用头部和身体的移动掩盖眼睛的“专注“,却很难不给观众留下僵化、言不由衷的印象。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很多节目主持人说了半天受众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管他怎么说,声音就是进不到心里,即使听明白了意思,也总感觉不是主持人在说话,而是他背后有个人在通过他(她1向你说话。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传媒迅速崛起,给传统传媒带来了猛烈冲击。这既给广播提出新的挑战,也给广播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广播人要奋起改革,迎难而进,振兴广播,创造未来,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湖北电台2000年的改革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改革三配套,两个效益两个满意”。 (一)“一改革”,就是以新闻改革为中心。新闻宣传怎么改?具体来说就是:“一快二近三深四特色”。 ──“快”,就是新闻求新,讲求时效。广播新闻生产的过程相对其它传媒而言较为简便。要充分发挥广播的这一特点,在求“快”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王雷  孙茗 《今传媒》2005,(10):21-22
独家新闻从来就是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更好更快地满足受众“欲知、应知”的主要新闻报道形式。但是,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媒体获取传统意义上的绝对的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因此,有必要探讨相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才能更好地鼓励记者去争取获得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报道面临的困境当前,各家新闻媒体一方面是在挖空心思,想发出自己的独家新闻,以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应该说,这种努力的成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另一方面,这些媒体也强烈感到,要想获取一条绝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是越来越难。探究原因,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15.
目前 ,在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用法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 ,“症”、“证”、“征”三个字 ,在已出版的医学图书中用法就不统一 ,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问我“用哪个好”。有些作者、读者也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么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 ,而造成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 ,而且影响医学图书质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症”、“证”、“征”的用法应该规范》 ,看来已引起重视。为了提高医学图书质量 ,我将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归纳一下 ,以…  相似文献   

16.
徐战 《记者摇篮》2004,(5):26-26
作为报刊上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还是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是因为图片新闻比较直观,而且新闻事实发生现场的景象再现,相对的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相对信任也给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拍摄态度面对这种信任?是把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展现给读者,还是按着你的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7.
略谈想象力     
想象力对许多事情都是需要的.很难设想,人类没有想象会是个什么样子。在文艺创作中,不管是在提笔之前还是创作进行之中,想象都是绝对需要的。而且不仅是浪漫主义离不开它,现实主义在创作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它.歌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诗与真》林同济译446页)歌德所说的幻觉产生假象的“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思维。我觉得这种思维活功,其主要特征无外乎就是“突破时、空”.比如,一个人他身在斗室,伏案疾书.突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且隔一段就要提一提,稍一懈怠,它就又要有“积重难返”之势。近一段时间,从上到下,从编采人员到普通读者,常有人慨叹:“长稿怎么这么多。”此话不假。你看,现在不管是什么报,似乎“头条必长”、“重稿必长”。我们的记者,笔尖一动,不管需不需要,就是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的报纸,也经常是黑压压一片……。号召改进文风、提倡写短文由来已久,“长风”之弊也人人皆知,可为什么这股风总屡刹不止呢?我觉的不外乎这样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独出新见?途径可以有许多条,本篇只谈谈活用成语与新闻评论出新相关的一些问题。成语,约定俗成,凝炼精粹,象“开卷有益”、“水滴石穿”、“老当益壮”、“根深叶茂”等,这些成语不管是直接明理,还是藏理于形象,都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理,能够给人以启迪,从成语中撷取新闻评论论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记录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20.
“疾病是什么?”“疾病意味着什么?”在很多时候,这两个问题有着极为不同的答案。当我们从医学角度谈论某种病症时,疾病就是疾病。而当我们说出“病魔”这样的词语时,则已经进入了隐喻的陷阱,不管是出于无心,还是习惯。 6年前,我为一家杂志的一个艾滋病专题前往北京佑安医院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