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叶绿素和血红素等是众所周知的天然大环化合物,但人工合成的大环化合物却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科学。自1967年Pedersen首先合成冠醚以来,大环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当今研究的内容包括冠醚化学、超分子化学、主—客体化学、仿生化学、分子工程学、金属杂冠醚化合物、类芳香金属大环化合物、巴基球(足球烯)化学、卟啉化学、环糊精化学等。它不仅是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成为包括有机、无机、分析、物化、催化、高分子、生化以及药物化学等等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同时与生命科学、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已迅速发展成一个非常时兴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瓜环主客体化学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分子化学或者主客体化学作为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主客体化学中。瓜环作为一类新型笼状化合物逐渐成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客体作用模式多样化,作用机理复杂化,探讨主客体化学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纷繁不同,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热重法.差热法、核磁共振技术、电化学方法、红外光谱法,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使主客体化学研究系统化、深入化,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结合6-31G(d,p)和6-311+G(d,p)基组,研究苯基取代的六元碳链双烯酮阴离子自由基的分子内环加成反应.探讨反应物分别通过[4+2]和[2+2]环加成反应生成六元环产物(i)和四元环产物(ii)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2个反应都是分步进行的,都先经过第1个过渡态得到中间体.然后从该中间体出发,反应(i)经过第2个过渡态得到六元环产物;反应(ii)经过另外一个过渡态得到四元环产物.计算表明反应(i)是主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时间,笔者曾对20所不同类型学校初中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下面为部分学生调查问卷题: 1.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 A.课本上的基础理论;B.课本上的实验;C.课本上的习题。 ( ) 2.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中,你最喜欢哪科实验: A、物理;B.化学;C.生物。 ( ) 3.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你一般在: A.看热闹,好奇得很;B.边看边思考;C.人太挤了,就不想看。 ( ) 4.—你做实验是因为: A.要学好知识;B.好玩,动动手有趣;  相似文献   

5.
以环戊基甲基酮和水合肼为原料,合成一种新的酮连氮化合物(环戊基甲基酮连氮,C14N2H24),采用1H NMR、13C NMR和IR表征确认产物的结构,并通过Gaussian 09计算对产物分子构型进行解析,表明(1E,2E)为最稳定构型;同时测定环戊基甲基酮连氮在常压下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沸点(Tb,238.4℃...  相似文献   

6.
详细综述了一些用于制备分子尺寸器件的化学策略的设计、发展和演示。其设计思想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光诱导的电子、能量、和质子转移机理,氧化还原反应,构象变化,以及超分子原理,分别将2个信息量丰富而结构又比较简单的四硫富瓦烯和光致变色的螺吡喃分子,与它们性质互补的不同组分集成在一起来构建功能分子器件,用于完成快速的数字处理和传输。首先凭借四硫富瓦烯丰富的电化学性质,大量的D-A-D超分子和环轴烃分子已经被设计并成功合成。时间分辨的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些D-A-D超分子发生分子内的光诱导的电子转移反应的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桥联基团进行有效调控。STM研究则首次发现并开辟了环轴烃分子在纳米记录和高密度信息储存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充分利用光致变色的螺吡喃分子独特的电子、能量、和质子转移能力去设计超分子组合,并通过光和适当的化学试剂来控制这些组合的吸收、荧光和导电性质的方法。根据这些组合的光谱和电化学行为,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的分子开关、逻辑门和分子回路。最后,展示了用于设计合成新类型开环结构稳定的荧光螺吡喃分子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7.
研究络合物发现:络离子的形成会使高氧化态中心离子或低氧化态中心离子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例如:P_b~(4+)不稳定,P_bO_2与浓盐酸反应后不生成P_bCl_4,而是生成P_bCl_2和Cl_2。然而[Pb(NH_4)_2]CI_0较稳定。此络合物中含有P_b~(4+)。另外,除C_0F_3外,一般不存在其它C_0~(3+)的简单盐,但[C_0(NH_3)_0]~(3+)则非常稳定。CU~(2+)的碘化物CUI_2不存在(生成后立即分解为CUI和I_2),但[Cu(NH_3)_4]I_2就较稳定,通常情况下,CU~+的简单盐不能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4种不同取代基的1,3-双(芳基丁二烯基酮)丙烷类新型双共轭链衍生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施了其在可见光诱导Ru(bipy)3Cl2催化条件下发生的[4+4]和[2+2]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四环并五环及4个八环并五环双酮取代化合物. 该结果为合成特殊八员环及四员环类药物分子和多共轭有机光电材料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羰基化合物α—碳的不对称烷基化所采用的方法(采用手性及潜手性试剂、底物,手性熔剂,手性催化剂以及为提高光学产率而采用空间体积大的骨架、引入抗衡离子、引入螫合环稳定构型或构象等等)为出发点,根据此类反应中间体的特点,把1988年至1994年间羰基化合物α—碳的不对称烷基化分为:通过锂、钠、钾、锌、钛等金属的烯醇盐,通过烯醇硫盐,通过烯醇硅醚,以及通过烯胺、亚胺、腙等含氮有机化合物为中间体等四部分进行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化学缓蚀剂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中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泛函密度理论中的B3LYP方法,在6-31 +G(d)基组上,对8种常见的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中使用的化学缓蚀剂化合物分子进行了结构和化学反应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缓蚀剂分子具有类平面型的共轭结构,其活性中心主要在氮原子上,通过对所有缓蚀剂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最低空轨道(LUMO)和能量差(ELUMO-EHOMO)△E分析后发现,苯并三氮唑(BTA)和2-氧代苯并咪唑(MBI)对青铜文物的保护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陈述了碳在高温下可以还原氧化铜、氧化铁这些金属氧化物。碳的还原性,学生比较陌生,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点之一。怎样突破这  相似文献   

12.
研究建立了适合负离子热电电离质谱 (NTIMS)测定的 OS同位素的化学分离富集方法和质谱测量技术 ,实测了陕西金堆城斑岩钼矿中辉钼矿 (JDC)的 OS-OS年龄 :t1 86 =139.1± 0 .7Ma(2 σ) ,与文献 2的 ICPMS方法 Re-OS年龄测定值 139± 6 Ma(2σ)以及美国地调局 Stein博士 NTIMS方法 Re-OS年龄测定值 14 0 .1± 1.0 Ma(2 σ)基本符合 ,这一方法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托盘天平是中小学教学实验中常用的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是中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物理和化学课本(1-2)中所说的"标尺"在托盘天平上不是同一个零件,有两个零件分别被物理和化学课本称为“标尺”。1.固定在横梁上刻有标度的尺子(下称零件一)。它上面镶有习移动的游码。物理教科书把它称为“标尺”,而化学课本则称它为“刻度尺”。2.位于托盘天平的最上方(有的托盘天平位于横梁下方)带有刻度的牌子(不称零件二)。它与指针相对,使用托盘天平时,根据指针在它上面的摆动情况以确定横梁是否处于平…  相似文献   

14.
0 前言 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具有以下的教学功能: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心理,我认为它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功能: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  相似文献   

15.
Seoane及其合作者近年来报道了两例新的Rh(III)催化的环加成反应:1)2-羟基苯乙烯与炔烃进行[5+2]环加成生成七元含氧杂环和2)2-异烯丙基苯酚和炔烃进行[3+2]环加成生成五元螺环.这两例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相同, 底物相似,但产物完全不同.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这两例反应的催化机理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探究造成不同选择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反应均由O-H键断裂、C-H键活化、炔烃迁移插入及还原消除4步组成.在还原消除中,当空间位阻影响大于去芳香性影响时生成五元螺环产物;反之,则生成七元含氧杂环.还发现反应中C-H键活化的选择性是由C-H键活化及炔烃迁移插入过渡态中的环张力大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Seoane及其合作者近年来报道了两例新的Rh(III)催化的环加成反应:1)2-羟基苯乙烯与炔烃进行[5+2]环加成生成七元含氧杂环和2)2-异烯丙基苯酚和炔烃进行[3+2]环加成生成五元螺环.这两例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相同,底物相似,但产物完全不同.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这两例反应的催化机理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探究造成不同选择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反应均由O—H键断裂、C—H键活化、炔烃迁移插入及还原消除4步组成.在还原消除中,当空间位阻影响大于去芳香性影响时生成五元螺环产物;反之,则生成七元含氧杂环.还发现反应中C—H键活化的选择性是由C—H键活化及炔烃迁移插入过渡态中的环张力大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以结构化学指导新型金属-有机纳米器件的合理合成和物理性能研究,探索它们的自组装规律,共设计合成了12个含N、S及COO-基团的具有不同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新颖大骨架多官能团柔性配体,以及由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合成了18个新型金属-有机纳米笼、纳米管和配位聚合物,开辟了一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器件的新途经.其中,一个具有Oh对称的金属纳米笼,笼内体积超过1000 A3,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小分子,是目前已测定单晶结构的金属纳米笼中容量最大的一个.而用金属离子把纳米管串联成的金属-有机纳米管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结构有序无机-有机纳米管阵列;并创新性的采用低温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具有半导体和顺磁性质的Ni-巯基嘧啶二维层状聚合物和两个二维折叠格子状化合物;另外,用巯基嘧啶作为难溶盐CuCN的溶解模板,得到了国际上首例六角形CuCN大环化合物和另外一个新颖的类石墨层状CuCN化合物.过渡金属与多官能团配体通过配位键来驱动和引导自组装,形成具有均一尺寸和特定形状的金属-有机纳米器件,是当今化学与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之一.而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把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纳米尺寸和特殊功能的纳米球和纳米管,更是在纳米科技、化学催化、分子吸附和光电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装置(简称S—G装置),是近代物理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装置.在“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课程中,历来都把这一实验作为原子磁矩空间量子化和电子具有自旋的直接验证.我系研制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装置于今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从而填补了我国近代物理教学中分子束实验方面的一个空白.一、S—G装置原理简介1921年,斯特恩(O.Stern)和盖拉赫(W.Gerlach)用原子射线束在一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9.
以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复配对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进行阻燃研究.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材料的燃烧性能以及热降解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碳层结构进行表征.最佳LOI值可达28.9,并通过垂直燃烧V- 0级别;同时,高温阶段碳层重量得到明显提高,且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从电子效应、立体效应、溶剂效应等方面讨论影响碳正离子的稳定因素,并利用Hammond关于过渡态的假设讨论了碳正离子稳定性和反应性的关系:若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与过渡态能量相似,结构相似,在讨论反应性时可直接用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代替过渡态,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越稳定,越容易生成,其反应性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