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的过程,儿童以及儿童的世界被成人所关注和尊重.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但就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儿童福利对象经历了从家庭受虐儿童到残疾儿童再到处境不利儿童以及每一位儿童的转变;责任主体经历了从民间团体到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确保福利政策实施;福利手段经历了从以经济援助为主到重视教育支持的转变;福利方式与理念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美国的儿童融合教育正是在其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今后也应把儿童教育纳入到儿童福利中,通过政府切实承担和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在“大融合”的全纳理念下实现儿童福利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到关注普惠的受教育权的转变,以保证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4.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5.
美国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变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以来,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经历了从服务于专业学习到服务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再到服务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相应,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明显变革。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变迁,对我国高校实行专业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任梅 《幼儿教育》2012,(27):15-17,21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由偏重社会发展需要逐渐过渡到兼顾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由偏重艺术学科取向到兼顾艺术学科取向和儿童发展取向,由偏重非艺术本位到逐渐凸显艺术本位最后兼顾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历程,同时也是儿童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社会发展需求和艺术学科地位逐渐隐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儿童作为一个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对儿童或童年现象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教育视域下探讨的儿童及其人格的概念同样也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历史上儿童的发现及对儿童人格的探讨也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建构起来的。在我国,对儿童的发现及儿童人格的建构主要经历了:古代,淹没人格,儿童作为成人附庸的存在;晚清,预备人格,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五四,具有独立人格的"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生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儿童友好观体现了成人对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积极友爱的立场、态度、情感和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一种以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理念,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与支持、理解与关怀以及对儿童未成熟状态的保护。基于儿童立场和儿童友好观开展的儿童友好教学是以儿童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追求让每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儿童友好教学强调以系统思维建构育人场域,形成教育理念友好、教学组织友好、教学资源友好、教学服务友好的整体教学样态。要树立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儿童友好的教学过程,以课后服务优化儿童的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儿童观视儿童为“未完成的成人”,认为存在着统一、普遍的,依某种固定的阶段和顺序持续发展的规律。后现代儿童观反对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未发育好、依赖成人的建构,认为儿童是自己生活的有能力和有见识的专家,是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和成人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前者倾听幼儿的方法经历了从皮亚杰的临床检查法到运用专业的观察评价工具观察儿童的发展历程。后者则发展出了以马赛克法为代表的“儿童友好”的系列方法及方法的组合。尽管两种儿童观及其倾听儿童的方法迥异,但在教育实践中为促进儿童的最大发展和确保儿童最佳权益,教师可以基于现代与后现代儿童观及其各自所发展出的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专业观察评价工具,结合幼儿的表征能力,科学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立场。多维的研究视角和丰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成果,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拓宽了研究的视域,但也导致了高等质量观迷失本性的深刻危机。回归教育性,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然诉求。教育性高等教育质量观关注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终极价值,将人置于中心位置,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品性。  相似文献   

14.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kindergarten, for most children, is the first and major ecological transition in their educational life. Kindergarten is the first educational setting in which children make sense about ‘school’ as a place to learn and about themselves as ‘pupils’. In this transition, children cross a cultural boundary from home to kindergarten and, in fact, they commute between the two cultural settings. In Vygotsky's view, children are active culture learners. How they cope with, and adapt to, the novel kindergarten is crucial to their ‘pupil career’ in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Thu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children as agen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kindergarte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transition. It then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as agen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kindergarten. Major element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are derived from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analyses of ‘rites of passage’ and ‘pupil career’. This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yers of context, stages of transition, and adaptation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田亮 《成才之路》2020,(5):104-105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基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做到内容系统全面,要发挥每个角落的作用,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全方位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发现:卢梭的儿童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起始阶段,是不依赖于是否被人发现各观存在的事实。儿童概念的发现、儿童天性的发现、儿童潜能的发现不仅为卢梭的儿童观奠定了历史地位,对今天的现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陈菲菲 《天津教育》2021,(3):181-182
全世界教育领域中对于幼儿教育的研究正不断深化,我国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也对幼儿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能够实施全方位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美术游戏活动教育理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满足了幼儿成长的多元需求。本文将针对美术游戏活动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思路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要通过推动知识教育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创新,提供优质教育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提高人的幸福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恰当的个人发展空间,教育途径、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和变革,都要符合这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从儿童时期起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始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学前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促进幼儿智力和知识的提高,培养幼儿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