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子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偏尊,奠定了后世儒家以“载道”为主的道德美学主潮。此外,他对味美说的论述,对共同美的揭示和对审美接受中“以意逆志”现象的剖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内心已有追求美、欣赏美的欲望与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达到必要的语文教学应用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外,还必  相似文献   

4.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五四”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从女性视野出发,建构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女性散文文本,真诚的体验、悲剧美的追求。悲剧美的追求、柔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抒情结构与手段等,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尽善尽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儒家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以对社会美的追求,崇高美的形态,和哲理美的内质,把认知、价值和审美,即真、善,美,接合起来,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雄奇瑰丽、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客体移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备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再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类所向往与追求的,音乐是表现美的手段,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孟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人性修养理论,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人格审美观。他在理论实践探索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人格审美论,形成了完美人格修养的不同层次的理论,为古人乃至今人提供了明晰的参照标准以及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人们提出的以儒家伦理来解决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危机这一问题,在肯定儒家经济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揭示了儒家经济伦理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得出儒家经济伦理难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要真正解决诚信还需要依靠完善的西方市场经济伦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闻一多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杂文进行多层面的文本解读及风格论析。指出闻一多的杂文继承发扬五四反封建的精神,从对儒家思想的剖析出发,进而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标志其批判理性的成熟。闻一多的大部分杂文写于抗战后期——内战爆发前,是用生命写就的争民主,争自由,追求光明的诗篇,具有现实战斗意义。诗人本质的闻一多,其杂文体现了诗与政论结合的特色,是其真善美人格的集中体现,有审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儒商精神体现了儒商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规定,科学地界定儒商精神是准确把握“儒商”概念的前提。文章从归纳学术界关于“儒商精神”的界定入手,在综合考察儒商精神演变的基础上,对儒商精神进行了重新界定,以期进一步深化儒商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略论孔庙与闽台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庙是儒学文化的载体,闽台地区孔庙的建置过程,反映了儒学在闽台地区的传播过程。泉州府文庙是福建省最早创建的文庙之一。明清以降,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了两岸人民的情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文章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现状特点,提炼儒家德育思想,结合时代背景设计借鉴运用的方式,以期提高目前高职德育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汉代经学与藏书相互促进,经学成为汉王朝政权统治的工具,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经学治世与藏书文化,对经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