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术运动对人体各部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要求极高,练武术的人首先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柔韧性训练,以增大身体各关节(主要是腰、腿、肩部)的活动幅度,以适应武术运动的需要。即做出的动作姿势准确、造型美观、舒展大方、劲力顺达。拳谚说:“练拳先练筋”,“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练功不活腰,总是艺不高”。这里说的“练筋”、“溜腿”、“活腰”都是柔韧性练习的传统说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柔韧性训练效果,运用生理理论探讨一下柔韧性练习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健身勿盲从     
多少年来。我一直是千千万万健身者中的一员,一开始也是人家跑步我跑步,人家打拳我打拳,人家舞剑我舞剑,学了这样学那样,反正是“从众”随大流,人家怎么锻炼我就怎么锻炼。这样锻炼在青壮年时期倒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足或不适应,可是到了中年以后,随着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变化,许多时候便感到有些不对劲。难以“从众”。  相似文献   

3.
魏坤梁 《精武》2010,(4):39-42
一、太极拳"醉梦境"的提法不符合经典拳谱与现代科研 太极拳锻炼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怎样?2009年第12期《精武》杂志上有人提出:"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不仅认为"醉梦境是养生太极之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而且认为"不进入醉梦境就不能算入拳境",还说:"所说大师精神抖擞是从外观上看,从内察必已进入醉梦境。"还引述有人说打拳"似梦游"。这些说法正确吗?  相似文献   

4.
一般人说练拳,但很少有人提养拳的。其实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者拳架的质量不高,就打不好基础。不会养,或者养不得法,就不能深入。会打拳就必须也会养,“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益于养。练是练体,保持拳架的规矩法度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从而使遍体松柔,体格强健。练是筑基的功夫,养是养气,养神,也包括广义的文化修养等。太极拳家郑曼青就曾说过,“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外家拳多刚劲有力,动作勇猛,且多弹跳和高难动作,看起来龙腾虎跃,精彩受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对体力消耗大,对养生不利。而内家拳以太极拳、…  相似文献   

5.
太极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树璞 《武当》2004,(1):18-18
人身是一个太极,也是一个宇宙的整体。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祖师根据老子的本体说法为创拳的基础,并运用道法自然,顺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之中始终贯穿道法自然的法则。太极桩就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身心兼修。明代养生专著《寿世保元》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活脏腑,调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史籍对"公孙大娘舞剑器"进行考述,结论:一、唐代"剑器"、"剑器浑脱"和"西河剑器",都属十八调四十大曲中的舞曲,有"中吕宫"和"黄钟宫"两调,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词、令。二、唐代舞"剑器"有独舞和队舞,独舞时"以袖为容,蹋足为节",徒手而舞 队舞则带"器仗",但与"剑"无关。三、将"舞剑器"与"舞剑"或"剑舞"混为一谈,多出现在晚唐之后的各种作品,常见于书论类。四、宋之后的"舞剑器"、"舞浑脱"已经变为持剑而舞。  相似文献   

7.
最新的一条新闻,五届全运会,武星告别赛。她,体姿健美,箭似的,飞入赛场。打拳似流星,出手如闪电,哗哗舞剑响,嘭嘭跺脚声,翻飞跳跃,刀光剑影。一人表演,万众俱寂,都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了。表演者李霞,北京运动员,时年二十六岁,在参赛者中,是唯一的大龄青年。她一举夺下剑术、长穗剑和查拳三项桂冠。这位早就萤声中外的武林精英,从此改任教练,任务重了,个人再练武,哪还有时间? 月转星移,一晃儿,四年过去了,三十岁的李霞,在今年六运会预赛上,又夺得剑术冠军。不免使人们感到惊讶。原来性格倔强的李霞,自五运会荣冠后,一天也没扔下她心爱的武术,白天教人,晚上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养生术,其核心内容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因此,凡太极拳大家,在教授太极拳时,无不强调穷神知化。所谓穷神知化,就是穷尽太极养生的神秘原理探知人体万象的微妙变化,提高对太极养生的认知程度,从而克服打拳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锻炼效果。打拳犹如酿酒,精就好比是酿酒所用的原料,气就好比是酿酒所用的能源,神就好比是主宰酿酒的酿造师。酒的品位高低,不仅决定于用料是否考究,水质是否优良,设备是否先进,而且决定于酿造方法是否正确,酿造过程是否合理,酿造火候是否恰到好处。这个酿造过程就是化。化是一种内功(内气、内劲、内力),内功往往不令人知,主要靠自己去琢磨,去体悟。拳家有诗云:阴阳无始亦无终,往来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这是首寓意很深刻的咏拳诗。诗中所说的往来屈伸寓化工是什么意思?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参透其中的奥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术,其原理博大精深。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彻悟其中的奥妙,但经过学习、实践和思考,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可归入化工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精武》2009,(9)
一、音像部分林欣主讲示范系列:洪拳铁线拳76元/双;洪拳单弓伏虎拳38元/单;侠家拳内修八式与基本功法76元/双;侠家拳小罗汉拳38元/单,林欣演示广东洪拳和咏春拳系列:桥功44元/双;撞打拳及技击56元/双;虎鹤双形拳44元/双;工字伏虎拳44元/双;罗汉伏  相似文献   

10.
柔骨功     
柔骨功,亦称少林软功。此功为习武者,必须练习的一种功夫,专练肢体柔软,身体轻灵。功分揉腿、揉腰、揉肩三部分。方法有压、搬、揉、耗等。有拳谚曰:“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意指练腿腰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五禽拳是在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结合气功吐纳和武术技击糅合而成. 说是内功,原因是动作与吐纳配合进行抻筋拔骨,取五形之态而起落开合,意随形动,气随意行,达到意、气、形合一,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说是拳,因为在整个拳套中,很多招式有技击作用.所以,这套内功五禽拳,是健身养生与技击合为一体的功...  相似文献   

12.
沈明 《武当》2013,(7):24-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  相似文献   

13.
武当剑器     
剑器在武当道内原是做法事、搞庆典、行斋谯必备之器物。武当剑器原本是以桃木剑为假借,以特定的环境为道场,以具有较高智慧的修真高道为主导,开展所谓“降妖驱邪”,以“安其身”或以“定其所”的道教活动时使用的器具。后又演化为道徒拜别师父时,师父将拂尘、红绫及剑赠与徒弟作为告诫、醒示物。三尺青锋宝剑斩断情线尘缘。道徒一旦被俗事所恋,难以割舍,当想起师父所赠的三尺宝剑,当机立断,挥斩尘缘,一心向道,神定心安。所以,武当道内,剑是“斩妖驱魔”的利器,是正义的象征。修炼之时,“驱心魔”是里,有形剑为表,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躯舞剑挥,自然一体。此即为武当剑的来历。  相似文献   

14.
我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练习武术,首先要以拳术开始。无论掌握哪一种拳路又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方法。“基本功”是端正身体基本姿势、提高专项素质掌握该拳技术的基础训练。以长拳为例,它的基本功有:腿功(压、搬、耗、劈、摆、踢等)、腰功(俯腰、下桥、甩腰、翻腰等)、臂功(俯卧撑、倒立、转肩等)。桩功(马步桩、虚步桩等)。拳谚说:“打拳不蹓腿,总归是个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腰腿功夫是练拳的基础。又说:  相似文献   

15.
细说太级手     
妙手空空太极拳的手是很有讲究的,绝对要手空不能着力。杨禹廷说:“手要平,手上不着力,一点力也不要有。”练太极,要天天练拳,年年打拳,进而每天盘拳,将拳盘严,盘圆活,“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盘拳不停就是修炼太  相似文献   

16.
习拳二十余载,从简化24拳起步,到各种竞赛套路,以及养生套路,再到传统杨式太极拳,我求师多人,买书买光盘无数,可谓孜孜以求。直至2014年开始接触太极观真体系,认真的向其创建人康伟老师学习太极理论,我感觉对太极拳的认知与理解,真正上了台阶。现在,我把我2019年的习拳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已经能用身体打拳的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18.
刘伟 《武当》2007,(1):51-51
为弘扬武当武术,推广中老年养生,更进一步地普及全民健身,由丹江口市文体局,丹江口市武术协会主办,由武当剑英国术馆承办的武当太乙五行拳培训班,于2006年11月6日隆重开班。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过去是中国人抗敌防身的本事,如今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凡是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早晨到公园走一走,就会发现有不少人在练武术,或是打拳,或是舞剑。  相似文献   

20.
张熙耕 《精武》2008,(8):21-22
太极拳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之功法。外动形活如龙虎,内养身安似云风。龙无云、虎无风、则威风尽失。只练拳、不养生,必损其根源。缘此,太极拳爱好者不可不知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