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前言人体四肢肌肉多为双关节肌和多关节肌。其中,双关节肌对四肢乃至人体整体的运动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看,双关节肌依赖于独特的形态、结构及起止分布的特点而获得了某些特殊的功能优势,使其在参与生物运动链的多级控制,环节运动的多维约束、形成便利的骨杠杆运动形式、以及增强肢体运动效应等方面都发挥了单关节肌所不能替代的效果。诸  相似文献   

2.
对血流限制训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血流限制训练的特点及作用机制。血流限制训练通过对肢体近心端进行部分血管阻断,诱导缺氧和代谢效应,以及减少肌肉蛋白质水解和诱导合成代谢过程,促进肌细胞蛋白合成、刺激肌细胞生长和提高肌肉力量。此外,重点叙述了其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心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脊髓损伤以及糖耐量减低、帕金森病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肥胖、肿瘤恶病质、多发性硬化等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1、短跑的动力 对短跑运动而论,摆动腿着地后到脚离地时,脚固定于地面的支撑腿转动,为下肢肌肉止点端肢体固定的肌肉收缩,即脚固定的下肢肉收缩。下肢肌肉这种收缩产生的力矩,不仅使近端肢体绕远端肢体运动或下肢体运动或下肢绕固定点运动,而且还带动躯干和身体的其它部分肢体发生位移运动,即不仅能改变身体总重心的位置,还能使整个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移运动。因此,下肢肌肉这种收缩产生的力矩能成为短跑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显示运动训练前、后肌肉(肌群)温度分布及其变化,探讨红外热像方法用于肌肉锻炼定性、定位和定量评价的可能性和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健康志愿受试者的肢体屈伸运动、展臂、俯卧撑和不同负重量运动前、后的相应肌群进行观察,显示肌肉的红外热像图及其变化,分析和比较肌肉运动前、后温度变化以及与运动时间和负重的关系.结果:1)肢体屈伸运动后相应的肌肉出现明显的升温反应,热像图对该反应显示清晰.2)做上抬足跟、屈肘、屈腕、展臂、扩胸和俯卧撑等运动后,受到运动的肌肉(肌群)温度大幅升高,而相邻非主要运动肌肉温度的升高有限.结论:训练后肌肉的升温与是否得到训练直接相关,红外热像图对肌肉的升温反应可以被记录和显示,用红外热像方法对运动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具有图像直观定性、定位和动态监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加压装备增强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赛前应用加压运动仪进行力量训练具有低负荷、短时间、短周期提高肌肉力量的作用;赛场上内穿加压护腿、赛后着装加压及膝长袜有保持及快速恢复肌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大强度或不习惯的运动,尤其是离心运动,常常会引起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并在运动后的2~3天达到高峰,伴有一系列的肌肉结构、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改变,严重时会影响到人们体育健身及运动训练的效果。有关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其产生的病因、机制等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也没有找到真正有效地清除或减轻肌肉酸痛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和综合,对运动性延迟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及防治进展等进行广泛探讨,为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学生长时间一侧肢体等动力量训练后,测定该侧和对侧肢体的力量变化,探索一侧肢体运动后对对侧肢体影响的生理效应。为以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产生的身体效应,单侧肢体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的确定以及力量迁移现象的证实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物力学在运动控制与协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生物力学与运动控制有关的术语、研究技术以及原理,并对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人体运动不仅受到主动的肌肉力矩的影响,也受到重力矩、接触力矩以及由运动产生的惯性力矩的影响,通过肢体运动的动力学可以对这些控制人体运动的力矩分量进行量化分析,据此,探讨人体运动如何受到主动力矩和被动力矩的影响,特别是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环节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根据这一方法获得的结果也可推估运动的神经控制机制.肌肉收缩可以直接作用产生肢体运动,肢体运动又随之引起被动的反作用力矩反过来影响运动,在运动控制与发展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就是通过对肌肉收缩力矩的调节与控制,达到对外力矩(外在环境)和被动的、由运动引起的(motion-dependent)惯性力矩的平衡与适应,进而完成或发展出一个有效率和协调的肢体动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盲实验法.并通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心理效应四个方面51项指标的综合研究,提示,“海龙宝”运动型螺旋藻饮料在减体脂、控体重、提高肌肉质量上有积极意义;对提高血红蛋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促进机体疲劳后的恢复等,有明显的生理功效;对饮用者运动心理机能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研究人体力量练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力是人体运动的唯一主动力,肌肉收缩时张力的力学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参与收缩的肌肉对起止点施加的拉力,进行肌肉力量练习的负荷是决定肌肉拉力大力的力学条件。而确定肌肉工作时的固定端点和练习时人体的姿势,对肌肉力量练习效果十分重要。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通过对肌肉力学特性的探讨以利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肌肉力量练习时的效果。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技术,防止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压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增强下肢肌力方案、探索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验法,筛选身体健康,无下肢运动损伤及其它限制上下肢运动的疾病的专项排球运动员1人,对其下肢进行加压力量训练。使用Biodex System3.0等速测试系统测量他训练前后的伸髋肌群,屈髋肌群,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的最大肌力,比较训练前后肌力的变化,从而确定加压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的下肢肌力的影响。结果经4周加压力量训练后,受试者下肢肌肉力量均明显增强。结论 4周加压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Imoove动态平衡测试训练系统,让下肢有伤病的运动员在三维动态不稳定平台上,保持身体稳定,做出抗干扰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为期8周的组合动作康复训练,测试分析三维动态不稳定平台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康复训练后,运动员的协调性、平衡能力有所提升,特别是协调性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为优选康复训练方案、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制约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康复以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躯干核心肌群功能训练容易被忽略,随着核心训练成为临床康复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其对脑卒中患者有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训练机制、训练方法、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完善核心肌群训练的临床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治疗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康复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朱咏贤 《体育学刊》2004,11(5):132-134
探讨了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中指向直接获得竞技状态;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学科自身研究;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具有确定性,但属性还存在分歧;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不成熟,方法运用应注意适用性问题;学科应注重科学学的研究,在科研机制、设置、人才建设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6.
耿华 《冰雪运动》2014,(4):24-28
近两年核心力量训练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当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出现为传统力量训练增添了鲜活的因素,在提高运动员协调、灵敏和平衡等能力方面优于传统的力量训练,与其他同项群项目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冰球项目中。通过对冰球运动员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试图揭示给冰球运动员带来的核心能力改善的效果。实验表明,经过8周的力量训练,核心力量均有所改善,背桥的成绩有了极显著性的提高,跪姿前抛的成绩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腹背肌和上肢肌群的力量得到显著性提高。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在齐齐哈尔冰球一队的训练实验研究,找出了核心力量训练对冰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作用,为将来更好的将核心力量训练运用到冰球项目实践中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6 week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to volitional failure at low (30% 1 repetition maximum (RM)) or high (80%1RM) loads on gains in muscle size and strength in young women. Thirteen women (age: 29.7 ± 4.7years; height 166.7 ± 6.4cm; weight 64.2 ± 12.2kg) completed 2 training sessions per week for 6 weeks and muscle strength (1RM), muscle thickness (ultrasound)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raining comprised 1 set to volitional failure of unilateral leg extensions and bicep curls with each limb randomly assigned to train at either 80% 1RM or 30% 1RM. Increases in muscle thickness [arms: 6.81 ± 3.15% (30% 1RM), 5.90 ± 3.13% (80% 1RM) and legs: 9.37 ± 5.61% (30% 1RM), 9.13 ± 7.9% (80% 1RM)] and strength [arms: 15.4 ± 12.2% (30% 1RM), 18.26 ± 12.2% (80% 1RM) and legs: 25.30 ± 18.4 (30% 1RM), 27.20 ± 14.5 (80% 1RM)]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loads. When resistance exercise is performed to volitional failure gains in muscle size and strength are independent of load in young wome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新型的肌肉无创诊断技术--肌肉功能状态分析仪(TMG),分析振动训练后下肢肌肉的机械收缩状态,评估振动训练的效果和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恢复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招募并筛选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振动训练组,7人)和对照组(非振动训练组,6人)。振动训练组下肢功能训练在Power Plate振动台上进行,而对照组的训练在非振动台上进行。训练负荷及时间:持续时间30 min,刺激频率为45 Hz,一周两次,共8周。两组受试者者在病情、症状、体征、纳入标准上均无差异。测试指标:采用肌肉状态分析仪(TMG)测试肌肉的机械收缩指标,主要指标有肌肉收缩时间(Tc)、放松时间(Tr)、径向位移(Dm)。测试肌肉包括腓肠肌内、外侧(GM、GL)和胫骨前肌(TA)。结果:8周的训练后与实验前相比,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较实验前Tc都有所增加,但对照组增加的更多,两组较实验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M的Tr时间缩短了12.3%,对照组增加了45.7%,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变化的比率较振动训练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TA和GL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振动训练组TA的Dm增长13.52%,对照组却缩短了0.25%,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L、GM的Dm分别增长了42.7%、38.4%,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61.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44.9%,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AI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TA、GM和GL的收缩时间和径向位移均增加,而放松时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这提示振动训练可以提高CAI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振动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CAI患者的平衡能力,但振动训练的效果更显著。TMG可以作为CAI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wa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on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subject selection, training protocols, and outcome achieved with IMT.

Methods

Literature search was first performed via the PubMed database, and additional re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copus citation index. Articles of the review type and of clinical trials published in English were included. Quality of the articles was assessed using Sackett''s levels of evidence and rigor of methodology was assessed using PEDro (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criteria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the Downs & Black tool for cohort studies.

Results

Twelve articles of clinical trials were included. Typical training protocols involved daily training with intensity greater than 30% of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 duration of 20 to 30 minutes (continuous or incremental) and using a pressure threshold muscle trainer. The effect sizes of PImax, walk test distance, and dyspnea were moderate to large across these studies. Ef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inconsistent.

Conclusion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dyspnea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heart failure and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Key Words: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heart failure,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相似文献   

20.
飞轮等惯性训练(以下简称"飞轮训练")因其特殊的离心运动和抗阻运动性能而受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视。通过飞轮训练对运动员和大众人群的损伤和康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了飞轮训练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影响其背后的生理机制,进一步探究改善肌肉萎缩、预防损伤和神经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飞轮训练最早用于预防航天员太空失重环境下的肌肉萎缩问题,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竞技体育和康复领域。影响飞轮训练的生理机制包括肌肉过度牵拉产生的牵张反射、神经系统动员的效果和肌腱复合体的效果。飞轮训练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老年人生活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在预防运动损伤、提高损伤后的康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