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海派园林蕴含着驳杂多彩、多元复合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浓厚的江南园林文化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与异域文化兼容并蓄的载体,传统哲学思想、西方造园特征对海派园林的造园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海豫园为例,通过空间理景分析海派园林造园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冀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包容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很多资源可以成为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海派文化视阈下的上海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可以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探究如何将海派文化素材及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对海派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拓宽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和路径,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女性的爱的幻想与悲情故事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阴暗幽明的气氛、醉生梦死的十里洋场继承了海派小说的传统,小说中苍凉的世纪末美感与海派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张爱玲为上海写了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4.
海派体育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海派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地区历史、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通过分析海派体育文化形态的三个侧面——木兰拳、海派秧歌、海派体育教育,探讨新时期海派体育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认为海派体育不仅彰显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而且吸纳着随欧风而来的异域风情,凸显着“海纳百川,趋时求新”的海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向雯 《职大学报》2008,(1):52-54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妇人画报>,发行范围相当广泛,前后经历四任主编,作者很多是当时知名的作家、画家.<妇人画报>风格时尚,广告不多,定位女性杂志,维护女性权利,但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女性商品的痕迹,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特有情境  相似文献   

6.
以文化视角对当代"地域文化小说"的地域情结进行透视,既可发现小说与地域文化的不解之缘,更能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地域文化小说"的发展历程也镌刻出中国作家重新发现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魂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张爱玲笔下有一组活生生的外国人群像.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张爱玲以亲善的态度关照这些男性和女性形象.任何形象都是作者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物.张爱玲出身于日渐衰落的豪门望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十里洋场,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女性作家.这决定了她无时无刻都在以这种写作身份和视角阐释她所接触到的外国人形象,从而为现代作家表述现代生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家族文学是贯穿20世纪的一个常写常新、长盛不衰的母题,三四十年代的海派小说在极力描摹现代化都市的同时,也对家族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书写。封建家族和现代家庭秩序的崩坏,都市和乡村的碰撞,人性的丑恶,传统道德的沦丧,是海派小说家族文化一以贯之的要素,这些要素交织在海派小说中,不仅烛照了时代变迁中人生的百态,而且可以从中窥见作家回望"家园"的矛盾心理。现代工业文明使传统意义上的世俗家园消失殆尽,置身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深感个人的渺小、苍凉,仿佛被时代所抛弃,于是在"离家"与"归家"的悖谬抉择中挣扎,永恒地追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丁洲 《职大学报》2011,(3):57-61,87
王安忆和张爱玲一样致力于上海女人的描写,她通过种种性格各异、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描述着上海城,是海派最传神的继承人,更是女性写作的集大成者。虽然王安忆本人极力否认其女性文学者的身份,但她对于女性世界的独特抒写和全新建构,使得她始终无法脱离:好性文学的藩篱。而对于女性研究最基本的莫过于母女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派小说的殿军人物,张爱玲对海派小说强烈的认同感和地域、时代经验上的共鸣,使其耽溺于海派传统;但她又能打破海派的言情模式,在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之上建立了“苍凉”的文学史观,塑造一系列“不彻底”的人物形象则又对海派传统有所超越。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都市民间”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孔氏南宗文化作为衢州地域文化的主导,影响了衢籍作家的文学创作。通过对创作风格迥异的李森祥和柳营对比,论证了两位当代衢籍作家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因子。李森祥侧重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输出和承继,但又紧跟时代的发展,再构了符合时代语境的主流精神;柳营的创作以原质的吴越文化构建美学意境,但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精神状态,并以现代叙事技巧呈现了新质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从F1上海站比赛看我国汽车运动的市场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国内外汽车运动的经济现状,探讨了当今汽车运动的商业价值以及我国汽车运动的文化现状。通过对其经济前景的分析,认为我国汽车运动的经济效应巨大,社会效应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且在上海举行将在文化效应方面进一步凸现新海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取得重大成就且独具魅力的小说脉流无疑是各个时期的地域文化小说,它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和属性。西部作家从理论到创作都彰显和实践着西部地域特有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充分体现着自己独立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系统。西部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当代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算起 ,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学史 ,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种阐释可能的意义框架。在各种可能性中 ,人们总是乐于从文体流变、西学东渐、古今之争 ,或者社会变革、文化演进等等角度去阐释 ,而对新文学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的考察、阐释或者缺乏足够的热情 ,或者还没有找到适当的阐释角度 ,或者最多从风格、“乡土性”、“民族性”的意义上去描述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之类的地方性文学流派 ,尤其是对新文学史上形成较大冲击波的西部文化与西部文学 ,至今处于视而不见的状态 ① 。本…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是皖江作家群形成与发展期。这一时期,桐城、宣城和池州作家群形成并活跃于当时的文坛,由于地缘的关系,三地作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皖江作家群。但由于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不足,致使这一地域的作家研究总是以个案的形态呈现。编写作家活动年表,或许可以为这一地域的作家群体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加快推进对皖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梅娘的小说表现出显著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通过对女儿们、妻子们悲剧命运的展示表达了作家对深受男权制文化压抑的女性的深切同情;作家肯定女性本能的欲望,勇于展示女性的身体之美,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敢于对那些伤害了自己的男性实施报复,相反的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显得可怜可恶,这都表现出作者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姿态.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性爱叙事中纷纭的性爱意象参与了小说文本意境的建构。头发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为蕴含着政治功用的“政治的头发”和具有着性吸引力的“审美的头发”。沈笔下的头发是迥畀于鲁迅笔下政治的头发的审美的头发。鹿和观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象。鼻子和刀是具有作家个人风格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