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书写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读者中最重要的卖点之一,亦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持歌颂与置疑双重态度,她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所承受的文化冲突以及自身的女权主义思想为这种态度做出了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的女儿》同她其它几部小说一样,着力刻画华裔在美国这个熔炉国家艰难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呼吁人们不应把包括美国华裔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族裔只看作已融合在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进一步把他们看作可以与美国主流文化相提并论的独立体。华裔文学需要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大力提倡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汤亭亭与莫里森主要作品文化书写的比较分析,发现以两人为代表的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在文化书写维度上有其各自的特质,也可从中探寻到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文化书写的共性,即她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守望自己的族裔文化的同时也实践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最集中的一个文学场,美国华裔文学在构建自身族裔文化的过程中,会对儒家文化有所传承,也会对西方文化有所采纳。以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为例,以文化研究为理论依据,探讨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就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谭恩美、汤婷婷等知名华裔作家及其作品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我国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研究已硕果累累,研究多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维度展开。论文旨在解读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望岩》中所蕴含的创伤叙事主题与话语,探讨华裔群体作为少数族裔在宗主文化的排挤和排斥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与自我救赎的决心和努力。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和赵健秀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美国华裔作家,他们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争一直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章。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戏仿赵健秀,成功塑造了一位第五代华裔惠特曼·阿辛的形象,并在戏仿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她爱好和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美篮球运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角度对中美篮球运动进行阐释,就中美篮球运动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篮球运动的文化研究只有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与民族特点;研究者要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并要了解、熟知中美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视角解析中、美篮球文化的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文化流动的规律,针对中、美篮球文化的流动现象,指出中、美篮球文化的流动只能是一种由美国篮球文化向中国篮球文化进行的单向流动,中国在学习美国篮球文化时,特别是学习其思想观念层面时,只有通过整体而系统的借鉴方式,才能处于和美国篮球文化同样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中美英三国体育教师教育价值观取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修订爱尼斯价值取向测试量表”对来自中美英三国的 4省、6州和 4城市的 1176名中小学男女体育教师进行了价值取向测试。结果显示 ,中美英三国体育教师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特征 ,三国教师具有 DM和 SA价值取向的百分率相似 ,其余 3种取向则有很大不同 ,美英两国教师所有各种取向都极其相似。中国教师比美英同行更多地倾向于 L P和 EI,美英教师更多地倾向于 SR,中国教师在所有 3项指标上与美英的差异都达显著性水平 ,而美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具有 2 0年以下教龄的中国教师比美英同行更多地倾向于 L P和 EI,而 2 0年以下教龄的美英教师更多地倾向于 SR,三国 2 0年以上教龄者价值取向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中美英三国体育教师都相信教学中承认学生的潜力 ,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尊重以及增强学习信心是教师的责任 ,文化和国家之间的差异对此影响不大 ,然而 ,L P、EI和 SR则反映了不同文化、制度、社会观念对价值取向的强烈影响 ,这可能是三个国家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秩序和标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的回顾与书写,表达了萧红对乡土生存的深切关注: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到生存理念、生存习惯和生存质量,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其中,对社会底层和妇女的关注是作品的重心,阶级与性别的视线始终如一,体现了萧红独特、卓越的女性人类思想,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与性别信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使萧红的这部长篇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文学、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体育真人秀节目在拍摄题材、创新意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异同.指出,相对于美国体育真人秀节目,我国的体育真人秀节目存在拍摄题材狭窄,节目类型单一,缺乏创新意识,本土品牌效应较弱以及泛娱乐化现象严重、体育精神弱化等问题.认为,节目制作方需要不断丰富体育真人秀节目的拍摄题材与类型,增强观众互动性,同时强化节目创新意识,打造本土品牌.政府应当加强引导作用,提升体育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推动我国体育真人秀节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美)男子技术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708-1710
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男队和美国男队为研究对象,对(中美)运动员在团体、全能、单项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队团体实力略高于美国男队,全能实力和美国男队持平,单项技术高于美国男队.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始主义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深刻影响,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始主义主要表现为历史原始主义、田园式原始主义、父亲式原始主义、英雄主义原始主义以及文化原始主义五种类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始主义具有启蒙意义,其主旨是在重塑民族性格,再造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发展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入奥”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和“竞技化”的发展,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进而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提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武术发展的“中国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