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子是众多诗人中独特而传奇的一位,他怀着自己的诗歌理想以火一样的热情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诗同时也是他诗学主张的实践。海子试图用诗歌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建立一个人文关怀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3.
在海子的诗歌中“,春天”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春天”在他的诗中,不仅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场”,也是理想之所在。诗人热爱春天、向往春天。他的忧伤、喜悦、追求、痛苦、撕裂、以及最终的绝望,都在春天唱响。  相似文献   

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中流传广泛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然而两个月后。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产生了某种分离,怎样理解海子的幸福?本文试图结合海子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诗歌理想去阅读分析。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传奇的命运正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想以此作为生长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走近海子,理解海子,进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认识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走向海子     
诗人海子的死震惊了文坛。他的死是诗的悲哀诗的不幸。从诗歌创作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创作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 ;从诗歌影响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安上了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一、海子的死和不能承受的精神之殇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9.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自杀无疑使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感到猝不及防的震惊。这位“诗歌的烈士”(骆一禾语)以他的死捍卫着自己崇高而又神圣的理想。“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燎原语)。海子写于自杀前两个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流露了他屈原般的孤独,使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海子《传说》中所涉及到的箫、唢呐、笛子等中国民族器乐,在某种程度上意蕴着《传说》的审美内涵。诗人凭借民族、民间这个独特意象入手,从本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别具一格的音乐意象,赋予作品以勃勃生机。于是,中国器乐便成为开解海子诗歌密码的钥匙,直接通往诗歌最具根基意义的部分,浸透一种特殊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12.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8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泉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印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八十年代杰出的现代诗人海子凭借独特的意象体系屹立于中国现当代诗坛。早期的海子在短篇诗歌的写作中大量使用阴柔优美的母性意象,其可分为母性身份意象、母性身体意象和母性物体意象三大类。单纯敏感的个人性格、与众不同的哲学观点以及人类普遍的母性崇拜是海子短诗中大量使用母性意象的原因。海子既继承了中国现代母性书写传统,又借鉴了西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母性意象群。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代"四大诗说"之一的翁方纲的"肌理"说以"肌理"为核心概念构筑其诗学体系,就其大要,大致可以分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美学、诗史观等四个相互连属的部分。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翁方纲的诗说,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在整个清代诗学史乃至中国诗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17.
爱伦.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他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他在其诗歌中追求形式美、音乐美、忧郁美。强调"为诗而诗",拒绝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伟杰诗歌创作在澳洲华文文学中是比较特殊的,他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海外学子的精神苦难和心路历程,对处于边缘诗魂的坚守与执着,自我体认的精神放逐之路。他的诗充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我行我素我在我思”的境界,俨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澳洲华文诗歌创作竖起了一面旗帜。在为我们展示了海外学子的心灵风貌和文化追求的同时,提升了澳洲华文文学的灵魂和精神品质,使诗人的诗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情趣、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诗品》中“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是钟嵘批驳当时不良文风的出发点,是他的诗论思想中最具统摄性的命题。在文学思想多元发展的情况下,钟嵘以“情性”为基点的诗论思想启发了历代诗论家,成为后世论诗的圭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