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民国中期,由于政府的重视,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成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表现为在教育政策与规章上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教育目的强调培养职业女性;教育对象平民化;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办学形式与办学类型多元化。在政府与职业教育家的努力下成人女子职业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但与此同时,在成人女子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专业设置受限、就业困难、受教育人数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的成人高校是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促进职业学校全面协调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成人高校和谐校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其内涵极为深刻。本人在成人高校工作实践中感到,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本质,开拓创新是和谐校园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源泉,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侯鸿鉴认为,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贤妻良母”,而给女子施以师范教育和适当的职业教育是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其思想基础之上,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了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例如,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采用新式教材教法等,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4.
解读<教育与职业>杂志刊发的相关文本发现,1920年代知识界人士聚焦于女子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及特殊困难等问题,但至1930年代前后,其职业教育现发生了大的逆转,由宽泛的女子职业教育窄化为家事教育.考察知识界人士女子职业教育观转向的轨迹,能窥探隐藏其后的多重动因:"母性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妇女运动的"变异"、知识精英性别观念的保守与偏狭等.  相似文献   

5.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向我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提出女子应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对女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别于男子、适合女子自身特点的,有利于女子各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卢梭的女子观和女子教育观无疑对当今世界的女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女子教育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留学欧美人士的躬身实践.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成归国后,通过主持教育行政,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创建组织团体,推动女子教育发展;任职女校领导层,管理学校校务,缓解师资短缺问题,促进课程改革,用实际行动推动女子教育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女在封建男权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门户洞开,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早期维新派对传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揭露和批判,并鼓吹新的女子教育观。就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早期维新派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省的女性教育迎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妇女解放思 想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思想教育的主题.女子学校在层次和类别上呈多样性发展,形成了 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兴起了有组织、较规范的女子社会教育;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促使河北女性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对早期维新思想家陈炽的研究多关注于其政治观、经济观及生平等方面,而对他的教育观则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深入。教育是陈炽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主张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坚持中国文化传统。他在实业教育、留学教育、女子教育、华侨教育思想等方面提出许多合乎时代的主张,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雷沛鸿是我国第一位系统论述成人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我国成人教育运动的先驱。他在留学期间,深受丹麦教育家格龙维先生及英国工人教育协会所倡导的成人教育运动之感召,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并大发宏愿:“愿以有生之日,为穷而失教之劳苦大众教育事业而奋斗”①。本文拟对他的基本成人教育观进行简单述评,期望能为我国成人教育史学科建设尽微薄之力,更期望能对我国新世纪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一、成人教育是指“为全国十八岁以上的男女而设施的教育” 雷沛鸿是我国第一个给成人教育下定义的教育家。他一方面按照人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看成人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它们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观的要求,也深刻影响到成人体育的发展。成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做出应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人文教育观与成人教育观的关系,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确定方向。  相似文献   

12.
秋瑾在短暂的一生中,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将争取男女教育平权,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和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她痛陈妇女所遭受的种种束缚,提出了“自立”、“学艺”、“合群”的教育主张;她重视报纸和演说对妇女政治启蒙教育的效应;她积极鼓励女子留学,并把留学与反帝爱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还热心倡导女子体育。秋瑾是近代对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13.
杨慧 《现代教育科学》2003,(3):13-15,24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率先偶办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和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并形成独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女子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国人对女子教育的自觉重视和自发努力,才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卢梭女子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较早提出了系统的女子教育观,包括女子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他的女子教育观受自然主义哲学观和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受到法国当时社会状况和他对两性差异认识水平的制约。今天从社会结构和生理结构两个视角反思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子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文明开化"使得日本女子教育获得合法性。女子接受中等教育,女子师范学校、教会女子学校、女子专门学校相继开办以及女子留学教育的开始,为日本女子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它普及了女子教育思想、确立了女子教育制度、奠定了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为儒家文化圈其他国家效仿。  相似文献   

17.
贫、愚、弱、私的“国民程度”,促使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教育由传统的“人才”模式向“开民智”方向转化.在“新民”观和“民智”观的冲击下,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迅速勃兴,社会教育行政的确立,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对近代以来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发展了以“储才”为本的人才观,突破了以“朝廷”为重的社会观,扩大了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观,深化了人们对国外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自己国情和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社会教育的“实现程度”以及许多尚未展开的教育效能,留给我们许多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邹东凛 《文教资料》2012,(23):111-112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庶民教育家。他在《和俗童子训》中以朱子学为基础,阐述了他的女子教育观,在女子教育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女子教育观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教育思想促使当时社会对女子教育给予重视,为之后明治时期女子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妇女杂志>作为近代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教育类杂志对中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开设的众多专栏,为女性提供职业基础教育知识;在女性职业教育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而富有争鸣的讨论,为中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与世界女子职业教育的交流作出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传媒优势,缔造女性从业者教育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女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选择进行引导.尽管<妇女杂志>中有关女子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容既未成系统又众说纷纭,但却实质性地推动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唐女子教育在承继以往的同时开始了新变;教育面上的相对普及,教育内容上的“德”,“才”并行,以及家庭熏陶式的教育方式共同反映出中唐女子教育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