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立场的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显示出较大的"破圈"潜力;相比之下,政治人物及媒体虽然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其仅在小圈层内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基于此,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2.
李智 《现代传播》2006,(4):158-159
从传播的主体、目的、性质、流程和对象五个方面看,国际政治传播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政府主体性。一般而言,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国家、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的国际机构与组织、企业或公司以及个人。作为一种最狭义的国际传播行为,国际政治传播的主体是国家。在传播国际政治信息的国际媒体背后,是直接或间接控制它们的国家政府。事实上,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国际政治信息的最终制造者与发布者。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讲,国际政治传播是政府传播(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①而且是外向型(面向国际社会或公众)的政府传播…  相似文献   

3.
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4.
郜书锴 《东南传播》2011,(10):17-19
本文采取二次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进入新世纪10年来的国际传播理论进行综述,归纳出这一领域研究的三个重大主题,分别是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立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议题和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并对每一个主题下的文献逐一作观点摘要,还就不同主题的理论研究特点作深入剖析,以期对深化新传播生态下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素来以其博采多领域理论、方法的“十字路口”身份著称,而国际传播领域因其与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深刻内在关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理论谱系与议题面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分析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学者的国际传播研究历程,认为其大致遵循了从注重媒体角色职能到兼顾多元主体传播力的全民化趋势、从立足于传统媒体环境到依托于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媒体的技术化演进趋势、从强调国家层级的软实力到关注个体层级的跨文化共情心理的情感化演进趋势。基于对论文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变等信息及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信息的分析,发现过去10年的国际传播研究主要受到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国内政治议程、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宏观环境的国际政治议程、以媒介技术智能化社交化发展为标志的文化资本、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创新应用为内涵的学术场域内部动力这四条线索的影响。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在国际传播的使命、主体、技术、模式等层面将迎来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从而真正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进行抽样分析,通过对文本的议题、指向、时效、作者等方面的量化分析,归纳出"望海楼"栏目有以下特色:在对外传播中侧重经济、文化议题,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指向多元化,但以阐释、建议为主;关注宏观重大议题,不唯时效性;评论作者主要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增强了评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05-2014年国际核心期刊中66篇"学术传播"研究论文的综述,归纳得出国外学术传播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等方法呈现3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研究整合发展的核心传播渠道;考察网络与新技术使用行为和态度;制定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方法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政府新闻学的学科属性是政治传播从理论形态上理解,所谓政府新闻学应该是相对于民间或社会新闻传播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新闻学(能否构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学"在此姑且不论)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既然是政治传播,那就要体现政治传播的特质.政治传播区别于一般的文化传播、民间的新闻传播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第一,政党和政府是传播的主体;第二,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第三,要有明晰的政治价值诉求;第四,要有合理的政治价值引导;第五,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就此而言,具有政治传播学科属性的政治新闻学虽然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宣传,却也不能够丢掉宣传的基本特质和其所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全面辩证地把握宣传与传播的关系,防止矫枉过正.其实,放眼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政府的新闻传播,无论哪个政党或国家,都不可能淡化更不可能放弃其主体性、政治性、劝服性、灌输性和单向性而单纯注重所谓的"互动".许多重大的国内或国际政治活动表明,不同政党或国家通过新闻传播所承载的特有政治意图,以及与此相应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是新时期政治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对此我们有经验可鉴,也有教训可取.  相似文献   

9.
庄俊举 《科技与出版》2023,(11):104-116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不断创新与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已从国际政治向世界政治转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海外利益不断扩大和延伸,学界加强对国际组织的研究,增强了中国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了一些研究议题,如气候变化、卫生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国际政治学研究议题,特别是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被设为一级学科后,学界更是对其历史、理论、议题和方法等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创新和发展的内容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推进国际政治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方面,国际政治类期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健康传播研究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历史为视角,通过对1991至2002年大陆主要发表健康传播相关研究成果的专业期刊的回顾和分析,从论文发表年份及期刊分布、作者单位、主要研究议题和主要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整体状况。本文发现: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主要刊登在医学、卫生专业期刊上;主要研究者为医学、卫生专业(研究与实务)人员;实证研究是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是传播效果及大众媒介的编辑、报道业务。文章揭示,传播学者的缺席是12年来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传播系统是由政治传播系统、传播媒介和公众三个政治互动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政治传播系统包括公众传播、精英传播、媒介传播三部分,其功能表现为传播政治信息、影响公共舆论、设置政治议题、政治社会化、塑造政治形象、实现政治统治等。政治传播系统存在着政治系统与政治传播受众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政治系统与政治传播媒介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二者构成了政治传播系统的冲突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传播中的文化因素〔美〕雷·海西背景政治传播(politicalcommunication)研究目前仍限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方面。20年前,斯蒂文·查菲(stevenChaffee)编辑了《政治传播研究:问题和方法》(1975)一书。〔1〕布鲁姆勒...  相似文献   

17.
政治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信息分配不均,加深了体系内成员因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受教育程度差别而产生的疏离和分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单向性政治传播也造成国际传播不平衡;信息爆炸,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另一方面过多的大众化的政治信息问题,会造成一种普遍的冷漠型政治文化;政治传播体系本身的把关人机制,使政治信息的内容具有组织或指定利益集团的偏好取向,使信息的开放程度和广泛代表性受到限制;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也塑造系统成员的政治期望,在确立政治理想和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虚假或具破坏性的满足;传播技术的高度专业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专业人土或团体的特殊权利,而广大的系统成员则因为技术复杂性却难以利用;政治体系本身对政治信息传播过程的战略性控制,以及政治信息自律原则的运用,使最终导致系统的政策危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19.
宋代社会上流传了大量的时政谣言。事实上,人们巧妙地利用谣言简练、快捷的传播特点,围绕所关注问题而展开,表达对朝政及社会诸方面的态度与看法。由于传播效果具有双刃性,宋廷不得不采取措施消解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故其一边布置谣言传播的政治禁区;一边建立预警、预案制度,并由此滋生出一套严密的传播与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传播研究》1974年创刊于美国,是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实证性的SSCI期刊。文章选取了五个分析视角对其刊载的10年论文进行系统研究后得知: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美国仍是实证研究的重镇,但其他国家论文量也呈增加趋势;世界传播研究的主力军都在大学,但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作者合著不再局限于师生和同事,正在向跨校、跨国方向延伸;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占较大比重,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家庭传播研究也占相当分量;传播理论的创新已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一半论文没有涉及和运用理论;过分沉溺于现象分析和数据解读的传播研究,有可能陷入见物不见人、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传播研究》期刊所呈现的真实镜像,很值得中国传播学界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