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娄春芳 《生活教育》2015,(6):124-12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经典小说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的一部巨著。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围城》的语言,尤其是辞格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辞格的研究最为突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围城》中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部分为从总体上分析《围城》语言。本文选取《围城》中的人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对《围城》中辞格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形象说理法———比喻论证田永明著名学者钱钟书《围城》一书发表后,吸引了一大批读者。有一外国女士看了《围城》后,对钱钟书那特有的机智、诙谐,以及流畅美妙的文笔十分感兴趣,便打电话给钱钟书,想跟他面谈。钱先生素以淡泊著称,他不爱亦不愿听别人的恭维。自然,...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的著名长篇《围城》一书中,贯通中西的新譬妙喻共计700多个,形成钱钟书艺术风格一大特色。文章就书中的比喻从艺术功能、修辞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高度评价钱先生在运用比喻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杰出贡献。真可以说,如果没有“围城”的比喻,就不会有《围城》杰作,如果没有那许许多多机趣横生的妙喻,也很难作出“新《儒林外史》”的断语。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书。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点;二是《围城》中的比喻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世态人情描写在《围城》中的重要地位,并从《围城》的世态人情描写的广泛性、深刻性、智趣性来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9.
小说《围城》作为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钱钟书先生使用了大量称谓语来体现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围城》这部长篇小说为语料,通过列举称谓语在《围城》人物对话中的应用实例,探讨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人物对话中的作用,进一步从语用学视角关注语篇信息的理解与表达,以期为学者研究称谓语的语用学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中的比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超越前人的,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许多研究者著文论及《围城》用喻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喻体的角度对《围城》用喻加以分析,现论述如后。一我们认为,《围城》用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取喻于身边通俗琐屑事物,以产生一种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13.
本篇教案用艺符号学理论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形象进行了分析,阐释了方呜渐形象的能指义、所指义及象征义,便于学生从理性上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用课件辅助教学及表格演示形式,便于学生从感性上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其讽刺比喻具有不朽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 ,作者在文本中对表现对象作具有独到很见深度的批判。这种批判 ,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关怀。可以说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品性”,是一个新与旧的杂糅体。与《儒林外史》不同 ,《围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追求过程中的迷惘、痛苦、失落和怀疑 ,更深一层地给人们提出一个课题 :知识分子该知何生存 ?本文将从解构传统文化内蕴、塑造现代品格、调整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文本教学,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精神相遇",启发诱导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的工作不仅体现在理论倡导与指引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亲自"下水"示范方面。以《雷雨》、《围城》、《生死场》等作品为例,教改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大多能够很快掌握解读阅读方法。"多元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三个方面,即“讽刺与幽默”、“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冷峻的智慧之光”等,分析了《围城》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领会《逍遥游》的主旨上,但作者汪洋恣肆的文笔及思想的复杂性给学生的正确把握带来了一定困难。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教授本课时,只有先深入解读鲲鹏形象,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把握《逍遥游》的最终意旨。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19.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蕾  黄菲菲 《海外英语》2014,(17):176-177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