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肖骏  谢晓红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7,29(4):365-367
定量测试内容篡改和字序变更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查重的影响,发现字序更改和有无“触媒”都能极大地影响AMLC的检测结果.认为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使用AMLC及其检测结果,以达到深度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秀峰  王蔚  段佳  沈玲 《编辑学报》2012,24(5):471-473
分析数字化环境中科技期刊面临的学术不端新问题,探讨数字化环境中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的防范措施,包括技术与人工手段有机结合鉴别学术不端、利用网络向作者传递态度和信息、重视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与规范著录,同时指出需要警惕的几种潜在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防范.科技期刊需要重视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吴菲  孙琴 《编辑学报》2021,33(2):189-191
借助采编系统内置的未发表相似文献、已发表相似文献学术不端检测功能,寻找学术不端行为的蛛丝马迹;举例分析医学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将一稿多投、抄袭、剽窃、拆分发表等行为消灭在稿件初筛阶段.提出医学论文学术不端的防范对策:加强对作者的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提高期刊编辑责任心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别能力;建立科研失信档案,实行信息共享,努力将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在论文发表之前.  相似文献   

5.
钟国翔 《编辑学报》2023,(3):299-304
以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作实践,研讨具体案例,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易检出、跨语种跨时空抄袭现象频繁、突出的技术指标造假行为、不透明的标识信息、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学术期刊要重视论文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不断蔓延的形式下,简述了近年来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处理稿件中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分析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增长和蔓延的根本原因.基于高校学报出版工作,针对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若干预防措施,包括自主学习、诚信教育、检测查重、监督投诉、责任追踪、信息公开等机制,结合编审工作相关环节,建立了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体系及其实施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蒋晓  杨锐  张凌之  田江 《编辑学报》2021,(6):652-656
以2011—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投稿论文基于AMLC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文字复制比、作者信息、文章信息等进行特征分析和讨论。统计结果显示,疑似学术不端的论文占10年总投稿论文的11.7%,且10年来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读研究生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是学术不端的高发人群;学术不端行为以剽窃文字表述为主,第一作者本人或者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是其主要来源,通常不加引注。由此得出:1)文字复制不再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显著特征,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多样化,对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作用有限;2)缺乏针对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3)高校科研诚信和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因此,编辑部可分类型依托期刊协会统一制定明晰透明的学术不端判定标准、处置流程和内控制度,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基础,加强发文要求和编辑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应对学术不端,共建科研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闯  黎贞崇 《编辑学报》2015,27(1):50-52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阐述作者信用档案构建的意义、前提及其基础数据库的架构,并归纳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认定方法:档案建立初期,基础数据库可尝试记入严重的、好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行为的认定不受时间的约束;在档案中给予学术行为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还欠科学,只提供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的信息,供核验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伟  陈新石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2,24(3):253-255
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阻碍着医学科学和医学期刊的健康发展,医学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惩防工作中要发挥主动性,从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建立审稿专家库并选择对口专家审稿、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实验数据等完整的实验信息、实行作者承诺书和单位审核制度以及严肃处理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等6个方面,辅助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4,26(5):449-451
在国内目前论文造假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科技期刊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心血用于防范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本文作者在工作中偶然遇到因作者所留电话号码归属地与作者单位不一致而发现的代写代投论文这一事实,总结出代写代投论文的稿件基本信息的一些特点,为编辑同人从论文基本信息入手发现学术不端的线索提供参考,并再次呼吁编辑同行提高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警惕性,当好学术出版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系统的无序现象及其有效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基本概念,分析影响图书馆系统功能的种种无序现象,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图书馆系统无序现象的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刘兹恒  潘梅 《图书与情报》2007,(2):32-37,41
图书馆危机是指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它的特点包括隐蔽性、长期性、复合性、难恢复性。根据危机诱因、危机发生发展特点、危机发生领域、危机中主体的一致态度等标准,图书馆危机可分为不同类型。而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管理实践。文章比较了图书馆危机管理与相关管理(灾害管理、风险管理、突发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的关系,提出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和危机管理观、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日常危机管理、图书馆危机事件管理、图书馆危机后续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历经 2 0余载 ,目前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 ,多方位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历时已久的自身内部演变 ,使广电业像一只体外遭遇着狂风暴雨之难、体内承受着血脉冲撞之苦的亟待蜕变的飞蛾。合理的历史变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中国广电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变革所具有的探索性和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明确图书馆本质体现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文从图书馆定义出发,探讨图书馆本质,进而对图书馆的相关称谓,以及对将图书馆政治化倾向、特定“图书馆精神”等问题,给予评述、质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 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传受互动是新闻传播的总规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为三 种基本规律: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新闻传播规律以自发作用和自觉运用两种主要 方式对新闻传播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健  郭丽娃 《编辑学报》2002,14(4):241-243
20世纪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可分为5个时期:1)20世纪上半叶(1904-1949),先后出版的中医药期刊有400余种,初步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期刊的某些特征;2)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1950-1965),中医药期刊由医学社团、个人创办逐渐转变为政府行为,同时出现了早期的学报类中医药期刊;3)"文革"时期(1966-1976),中医药期刊在艰难中生存与发展;4)改革开放初期(1976-1989),学报类中医药期刊全面起步,中西医结合类及专科类中医药期刊崛起;5)90年代以后的中医药期刊(1990-),其发展的明显特征为临床研究文献水平的整体改进及标准化、规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言论出版条款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四新 《国际新闻界》2006,(9):31-34,61
文章以中国宪法与言论出版自由有关的条文内涵为出发点,结合联合国(包括地区性)人权条约确立的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和其他国家保护表达自由的司法实践,提出了正确理解言论出版条款和文艺创作条款的路径,解释了宪法相关规定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入藏的300余种丛书与《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知见录》四部目录书核对后,就四书中未收录的丛书及版本、子目有差异的情况做了校补。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对传媒产业边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使传媒产业内部以及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逐渐消失。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不同媒介之间的业务出现更多的交叉互补现象,传媒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以及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市场边界趋于模糊,整个产业结构体系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简论信息产品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飞  杨兰 《情报学报》2001,20(1):10-17
本文比照经济学中原有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理论 ,对信息产品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由信息产品导致的对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现象 ,即财富侵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