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STEM是一门注重与现实世界联系,强调学科整合,重视学术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如何正确理解STEM理念,针对本土教育需求,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笔者基于北京市几所学校的教学实践探究STEM课程本土化的基本方式与策略,总结STEM课程体系化设计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STEM本土化课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总结了STEM的本土化初步概念,凝练了STEM本土特征,从学科交叉维度归纳了常见的STEM课例模式,探索了适应45分钟教学时间的工程挑战任务分割.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既与其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抑或二者兼收并蓄的困惑有关,也与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有关.为使我国教育人类学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收并蓄、视域融合,并最终实现本土生长,本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的本土探索,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等角度,揭示了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回答:教育人类学为何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近年来,江苏省高度关注STEM教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凤凰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江苏STEM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依托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具有江苏特色的STEAM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在全省推进STEM教育。目前,江苏在全省设立了269家STEM项目学校,研制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的STEM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怎样本土化理解STEM教育的理念,怎样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创新实施STEM教育。本期专题约请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围绕话题"建设有江苏特色的STEM教育体系",进行对话和研讨。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STEM教育相关的195篇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地呈现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包括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研究、融入STEM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STEM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美国STEM教育研究及本土化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关注STEM在高职和高等教育等的应用;立足实践积极探索STEM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创新”;转变研究范式,从“思辨范式”向“实证研究”转换;完善评价机制,提升STEM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教育社会学为视角解读美国STEM教育的发展.发现来自不同层面的利益裹挟虽为STEM教育赢得迅速完成从教育思潮到课程实体演进的外力支持,却也产生了更隐蔽的工具理性压制与育人价值缺位,使其成为新自由主义下市场操控教育的有力工具;亦使STEM教育本身走向了育人目的市场化、课程价值政治化以及开发技术标准化,偏离"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初衷.这启示我国STEM教育在本土化建设中,应跳脱舶来的STEM教育功利主义框架,谨慎界定其价值边界,规避过度市场化风险,遵循STEM教育作为新兴科目的内在演进规律,以回归其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工业4. 0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课程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为了应对时代挑战,20世纪80年代STEM课程首先于美国勃兴,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的STEM课程滥觞于对发达国家教育进展的追随与借鉴,但研究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了2010-2018年间中国知网(CNKI)发表的111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STEM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层面,且以翻译成果居多,实证性、个案性的研究成果少;实践上存在难以融入传统的学科课程生态系统、一线教师参与度低、商业利益侵蚀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STEM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应在系统考量STEM课程与我国国情契合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协同性研究着力构建切合我国教育状况的STEM课程理论体系,推进STEM课程的本土化研究;同时努力构建U-G-S合作推进STEM课程的行动模式,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还应该适时启动教师教育的试点改革,为STEM课程培养适用的师资。  相似文献   

8.
一、中小学STEM教育课程现状(一)STEM教育探索方向现阶段,很多中小学校已逐渐意识到STEM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STEM以项目活动方式驱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各学校STEM课程的开发探索,更加依托于国家教育方针,从小学儿童认知规律出发.  相似文献   

9.
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研究这些教师在STEM教育实践中动机、认知和实践样态的转变,有助于我们理解STEM教师发展规律并引导更多教师转向STEM教育。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Nvivo11软件,对Z省6市区10名优秀STEM教师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教师转向STEM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呈现出探索、创新和扩散影响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发展动机、对STEM教育的认识、教学方式等方面会发生持续的深化调整;教师共同体、社会性要素、学校管理和体制机制等要素共同作用于教师发展过程;教师在各发展阶段对这些要素的关注存在差异。最后,研究对加快学科教师向STEM教育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STEM教育很早就被引入国内并成为我国科技与工程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和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STEM教育必须进行本土化建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内涵上,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STEM教育”这个术语有着多种既相互关联又兼具不同指向的多元内涵:它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一种育人理念,又是一种课程形态、一种教学方式。价值上,我国STEM教育有着自己的教育实践土壤,必须通过本土化改造,突出育人方式变革,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培植现代化的教育生态,才能发挥其育人价值,真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表征。虽然STEM教育自21世纪初被引入后日趋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相融合,但当前仍然面临教学方式固化、教育目标不清、教师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唯有将STEM教育研究及其本土化改造与创新融入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构成之中,才能使其在我国发挥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STEM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理念,包含注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教育、强调面向真实世界的情境教育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循证教育三重意蕴。然而,当前STEM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使其陷入了功利化倾向与复制式扩张的困境之中,需要来自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的深度反思以指引其未来发展方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考察视域内,STEM教育是一种从沉思科学到干预科学的介入性科学实践,是一种从科学作品到科学过程的地方性科学实践。未来STEM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准确把握“开放式终结”的意涵并全面理解“实验室生活”。  相似文献   

12.
STEM教育由于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而对日本的STEM教育研究甚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主流文献数据库并不支持对日语文献的检索,因此有必要借助KH Coder这一支持日语文献分析的文本数据挖掘软件来探索日本STEM教育研究的特色,以期为我国的STEM教育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中日两国STEM教育研究主题高频词表与主题词共现关系网络的分析发现,日本的STEM教育研究更偏向于实践,且注重进行实证研究;实践指向下的开发主要关注教材开发,且非常注重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同时倡导和重视国际间合作开展STEM实践,不断输出和引进可贵经验。反观我国的STEM教育研究,则偏向于介绍国外特别是美国的STEM教育经验,课程内容偏向于STEM教育的理念及其设计等理论层面问题,非常缺乏融入本地境脉的实践和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STEM教育的实践发展,我国学者应该借鉴日本STEM教育研究模式的特色,从实践与实证相结合、建立国际合作、融入地方境脉三方面探求STEM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STEM教育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家或地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提供的支持或指导型STEM课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开发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构成了STEM课程可选择的三种类型。其中,兼具“学生发展立场-学校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实践”多重内涵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是办学主体实践智慧的凝结。国际上主要从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定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是个薄弱环节。对地方课程发展的检视,应聚焦于课程定位,关键是对“地方性”的再讨论,不妨将“地方性知识”作为课程支撑理论之一。但要从中国文化出发,进行时代转换,厘清“国家性”“民族性”与“地方性”,“一体”与“多元”,“和”与“异”等关系,把握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关系。要在基于与超越“地方性”中,进行地方课程的再建构,将地方课程纳入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探索地方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王亚静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3):16-18,21
“知识媒体”的概念已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人们对“知识媒体”的内涵及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将它与“计算机多媒体”及“电化教育”等量齐观。本文立足于我国教育的现状,从探究事物的本质出发,阐述了“知识媒体”的引入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张岂之在“人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契合,辅以西方相关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张岂之不断丰富着“人文教育观”的内涵,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构建、研学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人文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并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会通,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STEM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成为关注的焦点,这种教育形态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教育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通过梳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等国有关STEM教育国家政策文件、教育法规,形成了美国及其主要国家的STEM教育发展路径,并从社会组织方式、教育目标选择等方面,通过分析主要文件精神,对其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中国目前的STEM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STEM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优良的STEM学习生态系统;实施有效整合的项目化学习和建立实证数据库进行有效评价”的启示,为中国STEM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