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学科核心素养向来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在,更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发展的核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所需关注的一大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又明确提出要"珍爱生命"这一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可谓是贯穿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始终。文章将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先从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出发,进一步提出几点生命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至今已有一些论述,其中既有值得借鉴的,但也有论证不充分的。拟从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出发,论证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从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以及教育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三个成因(教育社会化与职业教育历史起点相统一,"社会化"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生命,教育社会化是职业教育学科得以展开的起始范畴)来论证,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其中对生命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强化。生命教育是人们用来发展健康身心和人格的前提,也是培养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还不健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伦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教学模式出发,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知,使道德法治课程教育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对这一观念内涵的阐述,主要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起点均等论从公民平等权出发,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教育上也应人人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起点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作为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有三点要求:1、教育权利平等即法律上承认公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命、面对生命、关怀生命、追求生命、敬畏生命是教育最本真的体现,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生命的自由自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单元为例,可从整合核心问题、问题深度思考、单元知识解读出发,探讨基于生命态度、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由碎片化机械学习向构建价值知识系统转变,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要想更好地探讨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需要从教育视域本身出发。从正在生成中的“成人”教育视域出发,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应包括目的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根据性知识,这是对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视域下教师知识基础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义务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我国现阶段,确保义务教育公平须在法律上明确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通过立法保证一定年限的免费义务教育;缩小义务教育资源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保证义务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美是什么、美和人的生命的关系及其规律出发 ,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创新工程的立论主张 :美是人类生命所最需要的人生最可贵的东西 ,是人的生命原动力。没有美 ,就没有人的真正生命 ,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 ,以美育人是教育之本 ,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制高点 ,也是教育最根本的规律。缺了美育的教育 ,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人的价值实现的直接的原生性基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本身即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教育的实质性内涵就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界。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科技理性宰制下的现代教育逐渐背离了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涌动淹没在程式化的训练中,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和灵性。因而,唤醒教育中生命意识、让教育走向生命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基础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有待重新做出思考。对道德基础的重新思考,要求将道德的基础从知识或理性转变为情感,并消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道德情感的误解。对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要求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发情感。能否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能否打开情感之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学的理念或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早期教育生态学研究大都采用“隐喻式”的思考方式,难以揭示教育现象的特定规律。我们应在方法论层面上寻求两者结合的新起点。借助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互动性关联原则、发展性原则、主客观关联原则。教育学与生态学能实现更深刻、更具实质意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天津市16所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师范技能、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阐述了当前职教师资能力水平现状和需求,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职教师资能力的提升寻求路径,为将来构建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和评价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