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家庭指相对于健全家庭而言的家庭类型,一般包括犯罪家庭,有缺陷的家庭,不和睦家庭,有恶习惯家庭,溺爱或放任的家庭,管束过严的家庭等。问题家庭很大程度上导致"问题孩子"。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和谐的家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形态变迁加剧,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家庭抵抗风险能力变弱,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有助于改善家庭功能,成就和谐家庭,从而构筑家庭保障网,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打好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带来社会和谐,家庭稳定促进社会稳定,家庭文明改变社会文明,家庭进步带动社会进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庭管理的科学性和家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日益重视和增长,如何把家庭管理得有条不紊,为家庭积累更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使之在家庭建设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家庭档案的建立与普及是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家庭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管理家庭事务,维护家庭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化解家庭矛盾,培养家庭美德,提升家庭生活品味。家庭档案的建立可极大地丰富国家档案资源,扩大档案部门的服务范围,新时期大力倡导建立家庭档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危机四伏的家庭及其教育功能的萎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家庭正发生着各种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规模愈来愈小;作为家庭延伸部分的邻里正在消退,家庭的边界在紧缩;电子信息破门穿墙而入,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三者",悄悄地改造着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家庭前所未有的脆弱,离婚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关键词。家庭是一个天然的教育机构,对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家庭的危机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汪传艳 《中学教育》2021,18(4):32-43
受"梯次化"流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局限,流动儿童往往对家庭产生疏离感.利用全国四市流动儿童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的家庭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状况一般,约一半的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状况良好,超过一成的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家庭;分维度看,流动儿童的家庭认同感偏低,家庭依恋感偏高,家庭归属...  相似文献   

6.
家庭影响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3):M0002-M0002
所谓家庭影响,主要是家庭文化和家庭环境。 家庭文化主要表现在意识、行为和物质等方面。家庭意识文化,反映家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包括道德观念、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就是家风。家庭行为文化,反映家庭活动和规范。除了社会规范外,人们还必须遵守家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家法家规)。家庭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建构的家庭图景对于学生认识家庭、树立家庭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家庭形态、家人关系、家庭功能及家庭分工对教科书中的“家庭”展开社会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延续幸福和谐的核心家庭之迷思,在家人角色的刻画上隐含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教育上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取向,在家庭图景的话语建构上运用了“我们”的论述视角。基于此,建议教科书的后续修订关注多元家庭文化的交融,适当呈现家庭形态的多重面向及真实的家庭冲突,丰满家庭女性角色的形象;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加强对自身家庭观念的反思,进行教科书的批判与再创造,丰富学生了解多元家庭文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人家庭思想观念的开放,美国家庭模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本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上半叶的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形式的家庭,在美国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未婚同居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异族通婚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开始呈增长趋势。文章从社会的发展、科学和历史方面,论述了美国家庭模式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关系相继发生了变化,家庭伦理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带来了个人价值、自立自强的新观念.然而,个性的过度张扬导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婚姻自由维护和保证了个人选择家庭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但无限制的自由也必然冲击家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功利价值观念对家庭的入侵,削弱着家庭应有的关怀、合作、协调、情感交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再婚家庭和再婚家庭中青少年子女数量在与日俱增,再婚家庭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威胁着家庭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测量两个再婚家庭与一般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来了解再婚家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原因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系统功能及与其成长经历的关系,以家庭画为主题的绘画测验作为测评工具,探讨绘画投射技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系统现状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质化研究,在了解学前儿童的思想、感情,以及其家庭、幼儿园等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基础上,对被测的家庭画作品进行解读,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以家庭的三个子系统为基础,回顾家庭研究的理论进展,阐述它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新的生殖技术和父母监禁对家庭影响是家庭研究的三个新方向,基因作用的具体研究、家庭动力机制的生物基础、家庭干预和预防计划的作用和跨文化家庭研究是家庭研究的未来趋势,这些对于培养儿童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价值观是家庭,也是社会的大事。中国与韩国都有重视青少年家庭价值观培育的优良传统。韩国的青少年家庭价值观虽然面临着国家、文化、家庭的三重危机,但青少年家庭价值观培育却独具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研究韩国青少年家庭价值观培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青少年家庭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学生"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家庭因素尤其重要。它包括家庭自然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的社区环境、家庭的人文环境以及家庭氛围、家长文化背景、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的教育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探究其影响,捕捉其规律,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通过对一些学生的研究,以及对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他们的家庭因素方面的原因,供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9-26
社会风险叠加与家庭观念嬗变引发处在危机旋涡之中的"高风险家庭"频现。基于家庭抗逆力理论视角,应对高风险家庭问题的基本模式经历了从"危机外在干预"向"内生动力培育"的转变。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为有效应对高风险家庭危机,培育该类家庭之抗逆力,应重塑以正向增能为目标的家庭内部保护因素,建构以资源整合为导向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家庭内外部协同的方式,恢复该类家庭的社会功能,进而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儿童对家庭的感受以及情绪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绘画活动是通往他们内心的重要工具。同时,家庭模式和结构的改变,影响着儿童对家庭的认知。隔代抚养家庭下的儿童,他们与亲子抚养家庭儿童在家庭关系、自我概念等等方面有何差异,引发很多学者关注。本研究在Burns和Kaufman的家庭动力绘画(K-F-D)理论的基础上,对亲子抚养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儿童的家庭动力绘画进行分析讨论,并从绘画表现的差异特征中了解和探知其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亲子抚养家庭的互动较隔代抚养家庭较差,存在父母对儿童的潜在忽视;2)隔代抚养家庭的养大于育,儿童存在情绪困扰状况,对父母认同感较低;3)不论亲子抚养还是隔代抚养家庭,家庭的阅读气氛不佳。  相似文献   

17.
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外源性压力,自闭症儿童家庭面临着家庭结构失调、家庭功能弱化、家庭的贫困化与边缘化、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恶化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到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应当通过家庭社会工作介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的方法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压力,促进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家庭变迁是指在城市化、制度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在家庭结构方面表现为留守家庭和计生家庭成为农村家庭结构的主流,家庭关系则趋向于更加理性化,并且交换色彩逐渐浓厚。在此种情势下,单个家庭和个体是无力应对这种变迁所引致的诸多问题,应当通过农村社会建设,在家庭的外围提供保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单位组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功能也出现了分化的现象。关于家庭变迁的研究,学界也提出了家庭消亡或家庭淡化等一些悲观的观点,而中国农村家庭的状况也似乎支持这些观点。然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我们有必要对家庭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做出理论上的反思,从而回应家庭消亡论和家庭淡化论。  相似文献   

20.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关注一孩家庭与二孩家庭的家庭养育、儿童社会适应及影响机制对改善不同子女数量家庭中子女教养、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整群抽样,对6省市共2523个一孩家庭和3099个二孩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一孩家庭的家庭适应性、积极教养显著好于二孩家庭,一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二孩家庭儿童;(2)积极教养在家庭环境和儿童社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一孩家庭中积极教养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二孩家庭,一孩家庭儿童更易受到积极教养中介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