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两份重要件,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开始的重要标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广泛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逐渐被看成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关键部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课程首次确立了技术领域的科目之一的地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只是一个开端,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一个重新审视课程标准和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明确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可见,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到2004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因特网应用和信息的获取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尤为明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同一课题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将进入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作为独立科目,与通用技术一起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肯定,课程地位在中学教育中得到了确认。《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深刻领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成了受人关注的课题,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零起点”一直是让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高中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了的,我们怎样寻求突破?我认为这是一个挖掘切入点的问题。本文以《信息搜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部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的切入点,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零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并制订了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必修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分为: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前者  相似文献   

9.
面对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在教育的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要求,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1.研究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中初高中信息技术纲要之异同。2.研究2000年的《指导纲要》与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之异同。这两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记得曾读过一篇题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该出台了》的文章,我也还记得多年前李艺教授在大路论坛、苗逢春博士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上都曾发起过“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主题讨论,可是时至今日,信息技术教师期盼多年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仍然迟迟没有颁布。回首这些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推进的艰难,真是别样滋味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1.
课程统整是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艺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具有促进课程有机融合,达成艺术核心素养提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优化艺术教师课程执行力;合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几方面的价值定位。基于新课标新理念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需遵循“适应性专业知识”、艺术学科高阶思维和课程系统协同育人的逻辑。达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有效统整、推进中小学艺术课程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明晰新课标理念,增强艺术课程统整意识;依据新课标课程整合取向,绘制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框架;协同教师发展,提升艺术教师课程统整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本质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确认以何为据?其本质特征如何?小、初、高各个学段的侧重和分工以何为据?这些问题一直摆在我们面前。使用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三元品质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可使其内涵更清晰,条理更有序,且为完成小、初、高各个阶段的任务分野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多类别的课程标准中,《学科能力表现标准》是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初中英语能力表现标准》对初中英语学科能力作了具体的界定和说明,为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质量评价确立了基准。考察这个"标准",对加强和完善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广东省作为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首批省份之一,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呈现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构想。评价内容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基本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查、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评价小组,采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以写实性文字记录在普通高中学生电子档案中,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基础教育标准化与教育均衡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标准化是学校硬件、师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当前的教育标准化建设要从改进标准化评价指标、改善投资政策、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师资待遇等方面切实推进。  相似文献   

16.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浙江省湖州、嘉兴两市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并利用统计数字揭示了该学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英语隐性课程包含物质性隐性课程、精神性隐性课程、行为性隐性课程和制度性隐性课程四个层面。在充分认识隐性课程的内涵、分类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中小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以期推动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而加强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的探究,加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逐步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的模式,对真正实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宗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行多元评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下称《课题标准》)颁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试点。延安市初中阶段于2003年,高中阶段于2007年已经正式实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先进的思想、全新的理念对体育学习评价提出了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用适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学习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