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玲玲 《大观周刊》2012,(11):184-184
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2.
王塬 《大观周刊》2011,(39):279-27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网络知识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对今天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塬 《大观周刊》2011,(50):109-10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网络知识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对今天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杜海洋 《大观周刊》2013,(12):119-11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旺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网络知识素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对今天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对国内部分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调查、分析,提出我国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问题,即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社会需求,构建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并从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前瞻性、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角度对该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统计——一门正在形成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社会统计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几种视角所对应的理论:长波理论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经济范型,S曲线,社会指标理论。它面临着信息技术统计、信息经济统计和信息社会统计的挑战。应从学科建制角度加强"信息社会统计"研究,建立其理论基础,建立新的统计概念指标类型和综合测度。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信息社会,但信息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事实上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公平与平等问题。对信息公平与信息平等的概念、意义进行了论述,提出二者的缺失现状并就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于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实践、信息社会测度理论的进展,促使权威国际测评体系不断调整信息社会测度的体系和指标。采用抽样和比较的方法,聚焦和分析若干权威测度体系和指标的变化,分析了ICT核心指标、欧盟信息社会测度框架、WEF网络准备指数、EIU数字经济测评的最新调整。国际信息社会测度的发展趋势是测度范围扩大,关注影响测度,增加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信息产业的指标,注重ICT的使用测度等。表6。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9.
肖欣星 《大观周刊》2013,(4):127-127,64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进入到信息社会后,新闻人才应定位于利用海量信息、高于海量信息之上的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1.
认为当前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内部信息利用、信息传播、信息处理等方式的变化,而非社会本身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论信息技术的另一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缺陷着手,讨论信息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带来社会福利的同时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信息技术的滥用和破坏问题、新的信息爆炸问题、技术的局限性问题等,并对信息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现状进行思考和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少婴 《大观周刊》2011,(18):120-120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目前,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和主流是信息技术革命,21世纪奖成为信息社会.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共识。信息技术已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信息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信息素养是指社会个体对待信息的态度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档案部门也应强化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学普及学习,并在在职档案干部教育中适当体现信息学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何冬梅 《大观周刊》2011,(41):71-71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目前,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和主流是信息技术革命,21世纪奖成为信息社会,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共识。信息技术已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信息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世界正迈入信息时代。当今,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共同  相似文献   

17.
在探析老年群体信息鸿沟概念的基础上,从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3个层面解析老年群体信息鸿沟的具体表现以及不良影响,并对老年群体信息鸿沟产生原因的主体、客体及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明确弥合老年群体信息鸿沟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平衡的原则以及多方协作、友好包容、全面覆盖的理念。提出应发挥政府在弥合老年群体信息鸿沟中的引领、主导、统筹与监管作用,社会组织等不同力量在连接老年群体与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企业在创新适老化信息技术中的引领作用,家庭在提升老年群体信息技术素养中的反哺作用,老年群体自身在融入信息技术社会中的主体作用等弥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梁静 《图书馆》2012,(1):107-108,111
在社会信息公平体系中,信息技术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而集中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权力与信息利益过度集中,导致信息利益失衡;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因为广泛普及而推广应用,扩大了信息活动的参与性,均衡了社会化信息利益分配,对实现信息公平有较好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新虎 《军事记者》2006,(6):19-19,21
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已成为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事物和指令转化为数字形式,能够方便地进行传输和控制。从通信到自动化操作,从传媒业发展到图书馆建设,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报刊的应用人类知识的传承,因记录载体的演变发展而越来越便利多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报刊应运而生。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报刊内容的图像、文本、语言和数据库等多种媒体信息或指令进行加工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向以信息为重心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代表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的运作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因此,档案信息化可理解为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与利用,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