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论教师发展学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育的实践转向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目标是:建设新型学校、培养新型教师、建设新型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尊重学校的经验和传统;理解学生;树立教师的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建构新型教师的专业活;关注学校的整体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学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地,基于教师任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要把中小学校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的合作视作培训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结合我国国情而创建的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中走过近十年的探索之路。回溯历史,陶行知晓庄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蕴涵着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总结经验,教师发展学校之建设经验与目标、架构体系与策略发人深省;展望未来,教师发展学校理应成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主流议题。以江苏省一所集团化小学为考察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揭示和解释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研究目的,以“教师为社会行动者”为前提假设,从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文化演化和专业发展秩序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的资源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场”空间;文化秩序中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权利规约中形成了教师个体间的“地位”;关系集结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教师个体的自立、自觉与自新的内在发展,而“非完美主义”秩序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2010,(7):160-160
教师发展学校所指的不是一所具体学校,而是为适应教师教育对中小学校现有功能进行必要的重建。教师发展学校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是一种虚拟的学校,是一种教师教育的文化,是教师获取成功的载体。教师发展学校应该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学校,不仅在专业方面得到发展,而且在身心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何种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是其发生与进行的主要场所。基于学校的实际问题,从学校的具体情境中出发,在操作层面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专家协作、愿景规划、提升素质、结果评价、实践反思和科学研究6个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环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规划包括:基于共同愿景的学校组织构建,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归属感、教育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制度建构,涉及到“合作叙事”、“开放教室”和“课例研究”等制度;引领教师成长的生涯计划,涉及到教师的阅读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以及职业生涯计划。  相似文献   

8.
《当代教师教育》2014,(2):41-44
近年来,职前教师实践教学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职前教师实践教学须关注三个问题: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秉承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创建实践教学全程化模式;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师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浪潮中推出的重要模式。比较研究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模式,就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不同空间领域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行动方案。通过对比五种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模式,发现其共同的理论命题、价值准则和情境条件,从而为我国新兴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模式提供借鉴,即注重责任共担、深度合作和赋权增能。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嘉峪关学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在我国东部的第一所教师发展学校。我们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制度的经验主要包括:探索教师需求,确立教师发展目标;求真务实,探索教师发展学校“二元管理模式”;实践创新,构建“教师发展学校”研修机制;以人为本,加速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步伐。  相似文献   

11.
从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本位之原因.学校,是教师知识衍生的生态情境,是教师知识运用的最佳情境,是认知学徒模式的天然实践基地,是教师边缘性参与学习的自然场域,是实习场和实践共同体生成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挑战;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挑战;势不可挡的信息化潮流的挑战……我们在区域性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学校造血功能,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浅析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专业发展学校强调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大学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共同承担教师教育。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实践过程取得较大的成效,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合作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旨在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具有主动参与性、合作研究性、实践生成性、专家引领性等特点;教师发展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分享经验的合作传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行动研究以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校本培训等,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一种新的探索。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促进了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中小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实习教师的“临床实践”是其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经之路;教师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必须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中实现。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师发展学校并不是一所独立的学校,而是建置在中小学校内,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并不是一所封闭的学校,而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跨越校内外各方原有疆界,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王政  周全 《中学教育》2010,(12):33-36,21
20世纪8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教师教育创新模式,经历了构想与实践、蓬勃发展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三个阶段;实践证明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候选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规范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加强职前教师(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互动和联系以及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参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都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专业发展改革实践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脱颖而出,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国外,尤其是美、英等国家不仅有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还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许多学校也进行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的研究与实践,收效颇丰。实践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感情上的支持,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一个实践、合作、反思的平台。在这个学习组织中,教师们就教育教学中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进行学习、分享经验,并将所得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促成学生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专家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涉及三个要素:一是需求驱动,即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兴趣与需求,它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二是专业合作,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标志在于如何通过专业合作提升自身基于情景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它揭示了教师知识是基于情景的,而情景知识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同伴为了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专业合作;三是支持制度,即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种过程,需要学校建立一套支持的制度,以保障此过程是专业的、可持续的,它揭示了教师专业那种持续的发展过程有赖于专业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本文以上述三个普遍要素作为三个维度,试图建构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怎样走出制约学校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足的困境,提供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 一个团队的优秀程度及其个体发展的充分度,离不开强劲的学校支持力。但是基于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动力并非学校的发展需要什么,而是基于帮助学生优化成长的教师发展需要什么,是基于学校发展要求和教师成长需求之间的一个恰当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