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银晶 《图书馆学研究》2013,(2):92-93,9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平台、资源和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一个新型课题,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程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研究中进行。文章以东莞图书馆为例,介绍了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重点对公共数字文化中的资源和营销服务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东莞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缩影。文章从城市格局中图书馆事业的定位入手,通过东莞这个典型案例,全面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发展思路,概述了东莞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主要创新探索,如图书馆集群管理、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便捷的e读卡、文化e管家、学习中心等,也给出了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以东莞图书馆为例,分析了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坚力量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外文报刊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通过电视频道向读者提供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是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以东莞图书馆为例,介绍东莞电视图书馆开展情况和用户的阅读需求,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电视图书馆服务时,在服务内容、合作模式、发展战略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免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回归,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免费时代的到来。免费服务对图书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加强资源建设。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在分析数字资源的特点和建设原则以及数字资源使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加强合作、发挥各个图书馆作用和加强国家图书馆领导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图书馆过刊含义重新确认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过刊资源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过刊资源建设策略,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东莞图书馆合订本过刊外借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书评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书评的一般特征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一种新兴的书评服务模式——数字书评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新阅读时代下读者书评服务的发展趋势.文章探讨了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的现状调查以及对国内网络书评资源的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对策,以不断完善、充实图书馆数字书评服务,达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金涛  曲哲  王雪超 《图书馆学刊》2015,(3):47-49,52
对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公共数字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范围较小的问题,提出省域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开放服务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地区数字资源协调采购,扩大外购资源的授权开放,推进自建资源的无限制开放,建设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等。  相似文献   

9.
许俊荣 《兰台世界》2017,(12):72-74
公共图书馆馆藏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和建设发展,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业已成为图书馆的主流发展之势。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数字资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就如何有效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康立 《黑龙江档案》2013,(1):135-135
数字技术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数字环境下如何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笔者以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研究为中心话题,主要分析了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化发展、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莞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实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任务,指出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东莞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为例,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实现均等化方面的现状对比,针对东莞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2.
In spite of the growth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sultant questioning by some of 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ies, library usage data indicate there were 497,600,000 more visits to public libraries in 2013 than in 1993. Why do people still visit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While many factors drive people to visit public libraries, one thing that public libraries offer that cannot be duplicated online is physical space. Over the decades, library space has been the glue holding the library universe together even as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that take inside libraries have evolved. While public libraries do an excellent job of promoting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a host of valuable services, they must also promote 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y space itself. This requires more than trotting out numbers; it requires telling compelling stories of how public library space is used and reminding the public that the kind of spaces public libraries provide are, in fact, a vanishing resource. The post-911 tightening of security in public buildings of all sorts—coupled with the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what were once public spaces—has left public libraries as perhaps the last remaining indoor public spaces where an individual can remain from opening until closing without needing any reason to be there and without having to spend any money.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promote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space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National Parks promote the unique spaces they preserve and mak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3.
1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解我国图书馆界对数字资源的保护现状,笔者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为例,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国家图书馆、全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地区)及部分市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关于数字资源过量下载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实际调查的38家公共图书馆网站中仅有5家设有相关规定,这种情况是由图书馆、数据库商、用户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应在法律法规制定、行政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Today, acces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patrons using public libraries, whether they have contact with computers at home, work or school or whether the public library is their only cont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and ultimately enhance public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t is critical for administrators, librarians and digital information architects to recognize the impact their current digital offerings have on users. This study utilizes a survey to gauge the perceptions of patrons who use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 six urban New England public libraries as part of ongoing research into digital information access in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创新性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出现了多个数字图书馆,但受限于体制与版权法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公共、高校、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购置重复,使用范围受限,利用率极为低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经费,在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的领导下,广东省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强强联合,建成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这一组织的成立,在六方面实现了创新,并且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改善了珠三角地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现状,实现了建立联盟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创新性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出现了多个数字图书馆,但受限于体制与版权法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公共、高校、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购置重复,使用范围受限,利用率极为低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经费,在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的领导下,广东省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强强联合,建成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这一组织的成立,在六方面实现了创新,并且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改善了珠三角地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现状,实现了建立联盟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解我国图书馆界对数字资源的保护现状,笔者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为例,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国家图书馆、全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地区)及部分市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关于数字资源过量下载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实际调查的38家公共图书馆网站中仅有5家设有相关规定,这种情况是由图书馆、数据库商、用户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应在法律法规制定、行政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Public libraries in Kenya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Kenya National Library Service (KNLS) is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services through its library network across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to combat illiteracy, the library launched various initiatives, including mobile services and community libraries. The public libraries are in a transition period of moving from paper library services to incorporate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information acces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gress from predigital to the present, examin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adopting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