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峡文化的发生发展、创造过程、人文作用等方面论析了三峡文化中的民族品格、文化构成、审美价值作用三个层面。并认为三峡孕育了三峡人及其文化,三峡文化因此获得了人文内涵和美,而人又在三峡及其文化中去寻找自身的形象、印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伸张自己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3.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煜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品格。其词作在抒发失家亡国之剧痛的背后,率真、挚诚地写出了生命和人生的困顿,使得这种情绪具有了某种普遍意义,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同时,词人也以其独特的探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困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一个意义事件,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虽然书写的是明朝晚期申绣发展的故事,但是,女性文化品格却是富有现代女性文化气息的建构。首先,“天香园绣”的女子们不是“红楼世界”中的依附人格,是依赖自身劳动来“挣”自己生活的主体型品格,其次,作者在塑造女性文化品格时,一反传统的“清高型”方向塑造,而凸显女性“世俗化”的生命面向,而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就来自种种民间元素的“错接”。最后,论文强调,《天香》中的女性现代文化品格是整个文明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和男性文化的民间审美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中国龙舟文化的产生基础、流传与演变的过程作了初步的历史考证。龙舟竞渡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积淀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浓缩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思,所有这些,又都是以弘扬爱国精神为主线引发的。无论龙舟文化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品格,以及纪念屈原并使之成为组织社会生活的凝聚力的特点。由于龙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多层次的功能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在当代,龙舟文化的内涵及覆盖的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其惊人的文学创作天赋,也透露出其睿智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为辅,儒家有为的教育思想现是其整个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础.他对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对教育最高境界--培养君子的孜孜以求,以及他对自然审美的教育内容的独到论述,丰富了中固古代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实践、强调创新、提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性格丰富多样,并形成一套独立的人生处世哲学。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中国无数文人,并在思想、文学、政治多方面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轼黄州时期著名散文篇目《前赤壁赋》为核心,结合其政治生活经历及相关作品,从庄子论辩艺术与佛教思想影响,浅析苏轼超越人生痛苦之道。  相似文献   

9.
艺术音乐在现代审美中遭遇的尴尬,同样显现在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领域中。面对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倾斜,保持专业自律成为专业声乐人的职业操守;面对多元文化的生态性与包容性,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在固守与开放中摸索构建着多元并行、和谐共生的现代格局。然而,在这种乐观的期许之外,透露出一种专业不"专"的隐忧,即高雅艺术舞台上的专业演唱与象牙塔中的专业声乐教学对文化消费、审美市场的主动或被动"妥协"——以消减自身的专业自律品格为代价。这便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的现代境遇。  相似文献   

10.
“底层文学”热是21世纪出现的文学现象,文中围绕底层文学创作,对其进行文化透视和反思。揭示了底层文学成为“热”的文化动因:契合了当前社会现状的迫切需要;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现实主义的品格和刚毅质朴的文风满足了相当部分评论家、批评家的审美期许。同时,底层文学也存在着作家缺乏对底层生活的挖掘及底层经验的表达、“题材决定论”倾向。  相似文献   

11.
樊高峰  谢金良 《美育学刊》2020,11(1):101-106
通过考察苏轼对司空图"味外之旨"思想内涵误读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误读不应被认为完全错误,而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是苏轼的这种误读及其对后世诗论的影响,才扩大了"味外之旨"的意义域,丰富了诗"味"说的审美范畴,增强了这一美学命题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儒道佛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和实用的思想境界。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铢分毫析,臻于化境,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相似文献   

13.
苏轼由于鸟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心灰意懒,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其诗词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有继承也有明显差异.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后期作品崇佛向道,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苏轼备受历代民众欢迎的原因,不是其官位,也不只是其才气,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为官各地的苏轼,以其平民化的管理理念,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他在管理中更多是以一些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平民管理理念,如"尚宽厚""、顺天道""、和人心"等和他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文人,苏轼非常重感情,他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也不乏浪漫的情怀.他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既倾注了满腔的真情,又是严谨、负责的.一些作品把苏轼塑造成玩弄女性的风骚公子,是对苏轼人格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16.
"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相似文献   

17.
苏轼既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又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贬谪期间有着鲜明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境。即:不再囿于自然山水的阻隔和贫乏的物质生活,而是以情为本,以超然的心态赏玩着生活中的普通之物,咀嚼着周遭的普通之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他笔下皆化为艺术,焕发生机,昭示着他澄明、宁静、平和淡泊、旷远而深湛的审美心态。这种无往而不适的审美人生智慧汇聚着孔子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与庄子“适意不异逍遥游”的艺术境界,又有别于同时代以理为本,高谈道德伦理的理学,直指人的现实的情感愉悦,成为了古代士人安身立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9.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张荀 《美育学刊》2020,11(1):112-120
明代是茶文化历史上的变革时代,从朱元璋罢龙凤团茶改进芽茶,到品茶方式自上而下的变化及普及,茶事作为一种符号,频繁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寄情的诗书画中。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他的茶画在明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茶事场景既展现了简古、幽趣的画境,又具有文人式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梳理陈洪绶的茶画作品,可以考察当时的茶事活动发展和晚明时期茶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融入文人美学世界的历史。同时,这些茶画中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明末特有的茶事美学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