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依次为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翻译(也称科技翻译)、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针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进行概括,并对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实践及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士,作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是阶级统治的承担者,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连接者。士的产生与结束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精神在指导着士子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是在当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公务员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耶稣会士画家作为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的一个特殊群体,供职于清朝政治权利的中心,是清代中前期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耶稣会士的生动具体的画卷,不仅反映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也见证了清代热河成为清政府处理民族、外交政务的重要场所.在清代热河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活动通过耶稣会士的画笔被记录下来,成为清代历史的纪实.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明清之际来华的一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状,他大量研习儒家文化,巧妙地利用儒家学进行传教.主要体现在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与儒教的相通之处;采取自身汉化的方法,生活习俗儒士化;利用知识传授,结识、拉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求得他们的支持.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利氏的"补儒"、"合儒"乃至"超儒"的思想,即把基督教文化渗透到儒家文化中来,使中国全面走向基督.  相似文献   

5.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令翻译家感到沮丧的是,一部译作产生的文学影响的大小,与译作翻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并没有成正比例。有时候,一部译作的翻译质量并不怎么样,倒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9年,日本正热衷于侵略中国,法作家布尔热的小说《死亡》在日本翻译出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先秦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蕴含的思想纷繁深刻,在中国文学艺术殿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史前年代,我国不同地区、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就开始了翻译的存在和发展,翻译理论也逐渐产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各家对翻译的涉及对我国翻译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在重析《庄子》文本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与中国翻译理论思想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本文将对《庄子》的文学思想与翻译思想间的关系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异化翻译策略与中国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结合中国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及世界全球化大背景,探讨在中国电影片名翻译中采取异化翻译策略的必要性,并认为中国电影片名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该流派四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彰显的翻译主体间性思想,从而为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翻译家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出中国的翻译理论有独特的目的和取向,与民生国运直接挂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价值诉求.而且中国翻译学“自成体系”,读者的接受倾向和译作的社会功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取向和审美.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研究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佛经翻译在语言、文学、翻译、思想、艺术和藏族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输入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批评作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翻译教学密切相连。翻译批评主体,客体以及批评标准具有多样性,这赋予了翻译批评多元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批评主体,展开批评实践,共同确保翻译教学有效进行。以翻译批评的多元特征入手,探寻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的联系,以期得到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认清了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阻碍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国际化步伐。文学翻译是译语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构建行为,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以及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同时提出了改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期。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必然性,即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形态因素息息相关。从三次翻译高潮这一视角,概述了翻译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为研究者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身为作家兼翻译家的茅盾在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他在文学创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翻译事业,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崭新的道路。本文拟分析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及方法,并传达其对促进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翻译应重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对等性。确保两种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要突出文学翻译的特色。第一种观点坚持归化,第二种坚持异化,如何才能既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又可以突显其特色,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放在了首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即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学作品原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