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卞文芳 《体育师友》2011,34(1):42-43
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能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教师该如何去教,学生该如何去学?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能自主地去思考?就像是在"煲汤",掌握不好"火候",这效果肯定就不会理想。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
徐晓春 《体育教学》2011,31(1):62-62
"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里所言的"科学性"应该包括:科学的课务安排、科学的组织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但目前考虑多的仅仅是"课堂"——如何去组织?至于"课务安排"的合理性或科学性则很少涉及:那并非一线教师考虑的事,作为学校教务室的一项工作,早已安排妥当,作为教者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课堂进行传播学解读,目的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课堂,其"传播主体"由体育教师、专家学者和体育传承人等共同构成;"传播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保护传承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播媒介"包括多媒体、实践教学和网站;"传播受众"是大学生;"传播效果",应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体育技术、体育知识和情感态度等。  相似文献   

4.
潘静伟  梅竹 《精武》2013,(21):78-79
高校体育教学总体上是以体育课堂为主,非常强调体育课上的教学组织、学生课上纪律,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希望课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总是被统一、规范等要求掩盖。高校游泳课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游泳教师先讲解并示范所学的游泳技术动作,学生进行教师教的游泳技术的模仿练习,教师再进行个别学生的游泳技术的指导纠正,最后老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而游泳教师的讲解往往是把重点放在讲解游泳技术要领,把所要学的游泳技术要领讲得非常仔细,而学生在学习游泳技术之前,一点亲身体验都没有,那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听不明白,游泳教师讲的游泳技术要领对学生来讲就非常陌生,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先练"就是教之前练,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后教"就是指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教互学,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点拨、分层施教、个别辅导。如此在整个游泳教学中,游泳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伙伴,游泳教学就会使双边教学变成了多边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与会的京、浙两地体育教师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即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发展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一、课堂为谁而设——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部分体育课堂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言堂""教教材"等现象,如何落实以人为本,不妨尝试"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我校的教学改革在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我们体育组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下,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中15分钟"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突出"课课练",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一、首先了解"课课练"是什么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  相似文献   

7.
<正>在备课时,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教学生,而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运动项目的本质;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学生,并决定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标准。于是,就造成了课堂设计脱离学生特点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丁跃东 《体育师友》2011,34(6):34-36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现教与学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巧布局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益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布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着主教材的教学去设计总体布局,优先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怎样教,教学中几个部分怎样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  相似文献   

10.
几次课程改革,田径一直作为了必修教材,价值不必赘言。但在当下,有着丰富锻炼价值的田径运动却成了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鸡肋,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方法手段的单一。"教学有法"寓意着我们的教学是有着基本规律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示着我们教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或站在技能掌握的角度去看,或站在学生生理发展的角度去看,或站在学生快乐学习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标取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迥异的。本期选择了几篇田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联想出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一定是有笑声、有汗水、有收获的。  相似文献   

11.
1."会算" 体育教师对即将教学的过程要能像"算命"先生一样,争取做到"未卜先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安排等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的反映如何,学生可能会有什么举措出现,要有个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好科学的预设。教师在备课时,在教案里可增加"安全措施"一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2014,(Z1):67-68
<正>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游戏着的学生和教师的身上,显得格外灿烂。阳光学生、阳光教师、阳光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体育课堂,也是全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和体育课堂阳光起来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平日里笔者不断地思考、实践,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庆幸自己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将体育课堂打造成教师和学生完整参与到课堂的设计、教学、反思与提高等环节,形成参与性课堂。一、体育课堂教学新范式之感悟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总的来看有三项重要工作:一是用什么内容去教学生。二是采用什么形式去教学生。三是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实质上体育教学过程足教师把贮存状的体育信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之变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掌握和运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四部分结构"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宰和严格控制之下,学生是被动的学练主体。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结构,实施"处方练习",让学生在学练中自我判断问题所在,主动去进行有针对、有目的的训练,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一、找准基"点"1、积极"点"。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自我调节心态,找准"积极点"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特别的重要。年轻教师找准"点",能从多角度去经营课堂和调整心态,走出"高原状态"的平心态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在教学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学生是一本需要用"爱心、耐心"去读的书;在教学中出现一点不如意的事都是正常的。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换个角度去看、去想,希望就在眼前,只要我努力、用心去做,一定会得心应手的。2、起步"点"。  相似文献   

16.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的核心是"运动技能",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能是体育教学的主旨。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来促成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这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尝试总结反思。在一次关于"控制学生行走速度"的沙龙争论中,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矮人走",有的说"后退走",这些形式都带来了对学生自我控制力和安全因素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陈建卫 《体育教学》2011,(12):66-66
拜读了《巧用"阳光德育卡",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学,2011.2,P77)一文,不禁为许娜老师的教育智慧拍手叫好。许老师将针对语数学科推行的"阳光德育卡"制度引入了体育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好(如学会一节操、  相似文献   

19.
朱杭锋 《体育教学》2014,(11):33-35
针对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照本宣科、重复训练所带给学生练习上的枯燥,精神上的压抑,使得原本生机盎然的体育课堂缺乏活力。本文从把握教材兴奋点、激活教材注意点,以及对教学过程合理设置,从而使学生深度感悟学习材料的"耐人寻味",教学过程的"催人奋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愉悦。  相似文献   

20.
张大春 《体育世界》2010,(12):31-32
"教"与"学"是贯穿体育教学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将"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教"与"学"的脱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