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按比例,短跑运动员的起跑约占整个赛程的10%~15%,由此可见起跑在短跑比赛中的重要性。下面介绍几种有效提高短跑起跑能力的训练方法。一、不同姿势起跑目的:练习集中注意力以及加速能力。方法:练习者分前后两排,采用坐撑、跪撑、俯卧、体前屈等不同姿势起跑。要求:练习者精力集中。起跑后,后面的练习者要尽力追逐前面的练习者,距离20米。二、规定信号站立式起跑目的:发展集中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法:练习者采用站立姿势,接到规定的信号后起跑。要求:规定的信号可以是声音信号、视觉信号或触觉信号。起跑后跑15~20米。  相似文献   

2.
2种不同起跑动作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测力台与肌电同步的方法对 4名一级短跑运动员的蹲踞式与站立式起跑动作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 :蹲踞式起跑中水平支撑反作用力明显大于站立式起跑时水平支撑反作用力 ;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中的肌肉活动顺序即肌肉用力顺序各不相同 ;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中肌肉的肌电活动时间和幅度 ,即肌肉用力程度各不相同 ,在蹲踞式起跑中右股直肌用力程度最大 ,而站立式起跑中右腓肠肌用力最大 ;股直肌和腓肠肌是这 2种起跑姿势的主要用力肌群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维摄像DLT法,用3台松下M9000摄像机在比赛条件下分别从侧面和正面进行同步定点、定焦拍摄,完整记录了参加2003年世界杯哈尔滨站男子500m速滑比赛的中、日10名运动员起跑前后约16 m范围内的运动过程,旨在揭示中、日运动员起跑的动作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起跑预备姿势支撑点间距小,前稳定角小,其重心较偏前,为完成从静止状态转入快速起动蹬冰状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稳定性略低于日本运动员;疾跑阶段日本运动员的步频高于中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步幅明显大于日本运动员,中国运动员的起跑效果优于日本运动员.  相似文献   

4.
在短距离接力赛跑的影响比赛成功程度的重要因素中,传接棒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其它因素对比赛的结果则较为次要。 四百米接力赛 在此项接力赛中,所用的传棒技术,也适用于赛程不超过一百米的其它接力赛。 第一棒的传递: 我们高校男子接力队使用的是整个奥林匹克加速区。接棒运动员的位置恰好在此加速区内。他使用站立式起跑姿势,以便更清楚地看到他的起动标  相似文献   

5.
对优秀速滑运动员于凤桐起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摄像DLT法,用3台松下M9000摄像机在比赛条件下分别从侧面和正面进行同步定点、定焦拍摄,完整记录了参加第10届全国冬运会500 m速滑比赛的于凤桐等10余名运动员起跑前后约16 m范围内的运动过程,旨在揭示于凤桐起跑的动作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起跑阶段步频较高是于凤桐起跑速度快的重要因素;于凤桐起跑预备姿势两支撑点间距小,前稳定角小,其重心低而偏前,为完成从静止状态转入快速起动蹬冰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起动过程中,利用重心高度起伏较小,蹬冰角与上体前倾角较接近的特点,获得了较大的重心速度,以较高的频率完成了起动蹬冰动作.  相似文献   

6.
短跑起跑姿势与运动成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径项目中,短跑是最古老 的竞技项目之一,它覆盖了 从60米到400米范围内的所有径赛项目,国际田联规定这些比赛项目采用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有三种:接近式,普通式,拉长式。蹲踞式起跑比站立式起跑更有效,因为它使运动员处于一个将身体中心积极移动到脚前的位置,这样运动员就必须加速,否则就会摔倒。对短跑起跑的科学研究要追溯到1972年,研究解决了影响起跑的许多因素,比如起跑器的角度、起跑器的距离、蹬起跑器的力及“预备”阶段的身体姿势等。  相似文献   

7.
各种姿势起跑与自然站立式起跑是小学低年级教材跑的预备学习内容.两个内容在教材中是独立呈现的.各种姿势的起跑是为自然站立式起跑教学做铺垫的,这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体会各种姿势的起跑方式,才能逐步明确站立式起跑是一种很有效的起跑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第17、18届冬奥会前8名运动员500m 运动成绩及起跑犯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使用新式冰刀后500m 运动成绩虽提高显著,但起跑犯规次数及被判罚出场的人数也是历届奥运会中罕见的,表明运动员在使用新式冰刀起跑技术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此,对哈尔滨市体工队44名速滑运动员在使用新式冰刀的情况下采用蛙式起跑和非点冰站立式起跑两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蛙式起跑重心低,起动时间短,起跑前冲力大,不易犯规。  相似文献   

9.
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从而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动作技术诊断。以参加2012~2013赛季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哈尔滨站)500 m比赛的10名世界级女子速滑优秀运动员起跑技术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张虹。所选运动员中欧美选手占了4名,亚洲选手占了6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世界女子短距离速滑项目最高的水平。采用2台Panasonic数码摄像机,在比赛现场对运动员完成的起跑技术按照三维DLT法的要求进行拍摄,比赛结束后,采用三维空间框架进行标定。运用英国产Quintic Biomechanics视频解析软件,对所拍摄的运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截断频率为8 Hz。研究结果表明,与身高相近的亚洲选手相比,我国运动员起跑时重心高度相对偏高,亚洲选手的髋关节角度与膝关节角度值较欧美选手普遍偏低。我国三名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运动员起动阶段的动作效果并不佳。结论 :在预备姿势阶段,亚洲选手重心高度普遍较低,但躯干角度较欧美选手大;起动阶段,运动员技术特点是成绩较好的选手起动时间通常相对较短,爆发式蹬冰效果明显,起动时身体前倾角度都有了显著性增大;在疾跑加速阶段,运动员通过高步频来快速启动,而不是利用步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动用运动学方法,对国内优秀速滑运动员新旧冰刀起跑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员使用新式冰刀站立式起跑的重心垂线至前支撑点的距离偏大;起动时身体前倾角度和后蹬角度普遍偏大,导致水平瞬时速度下降;痰跑阶段运动员是用高频率滑跑来快速完成转入滑行阶段内.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biomecha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nding and crouch starting method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ne of the starting styles provides better acceleration and proves to be faster. Six university track team sprinters performed 2 x 3 x 50 m trials. Digitised video, photocell timing, and velocity data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first steps of the performance the standing start produced higher body centre of mass horizontal velocity than the crouch start. This may be due to the longer distance between the feet in the standing start, which caused longer push-off phases, and the work against gravity in the crouch start. However, this advantage in horizontal velocity disappeared by the 10 m mark, where similar velocities were recorded with both start styles. Furth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rting styles in horizontal velocity at the 25 m mark, nor in the time to reach the 25 m or 50 m mark. Regarding relay running, where athletes need to decide to adopt either a crouch start without starting blocks or a standing start, there seems to be no specific reason for outgoing athletes to use a crouch start, although this area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影像测量方法,探讨了速滑姿势与能量输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功率与步频和滑行姿势密切相关;在滑行同一距离项目中,输出功率总量决定水平相近的运动员之间成绩上的微小差异:绝对意义的低姿势只能是躯干保持水平位置,而相对意义的低姿势以发挥下肢蹬伸力量为前提;高的能量输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蹬伸做功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薛瑞梅  于涛 《冰雪运动》2011,33(6):16-19
起跑技术训练是速滑训练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少年速滑运动员有关起跑技术的辅助训练动作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比表明,起跑基础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少年速滑运动员起跑技术水平的发挥.指出在进行起跑技术训练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陆地和冰上辅助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起跑技术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水平,对于少年速滑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起跑技术动作和日后速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标准的三维摄像DLT法测量和录像解析的方法,以参加全国第十届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前6名的 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500米比赛起跑阶段下肢蹬冰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旨在揭示运动员在起跑阶段下肢蹬 冰过程中蕴含的运动学规律,为丰富速度滑冰技术理论,为教学、训练和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单人花样滑冰运动员焦虑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34名优秀单人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子单人滑运动员在表演自由滑、短节目滑赛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是明显相关的,自由滑赛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不相关;我国女子单人滑运动员在短节目、自由滑赛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是明显相关的,表演自由滑赛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不相关;我国男子和女子单人滑健将级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之间状态焦虑无显著性差异;女子运动员特质焦虑高于男子运动员特质焦虑。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0届冬季运动会速滑比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第 10届冬季运动会比赛中采用现场观测、走访调查和录像分析等方法 ,对速滑短距离项目起跑、5 0 0 m后程降速和全能项目的单腿支撑能力、弯道滑行能力等 8项技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短距离比赛中 ,有 1/ 2运动员预备姿势不够正确 ,大部分运动员 5 0 0 m的最后 10 0 m降速明显 ,10 0 0 m与 5 0 0 m运动员得分差较大 ;全能运动员右腿支撑平衡能力、弯道滑行能力较差。据此提出了转变训练观念和进行系统训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足球、速度滑冰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横断面积及力学相关指标的测定,探讨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形态特征与肌肉收缩效应的特点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规律,为运动员训练水平的评估及科学选材等提供理论指导。肌肉横断面积采用螺旋CT进行断层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oticImagesAdvanced3 0测试系统软件,力量测试采用美国Cybex Norm等速测力系统,数据处理采用SPSS 8 0软件。结果表明:足球运动员大腿肌肉横断面积大于速滑运动员,差异主要表现在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在相同测试速度下,足球与速度运动员髋关节屈伸时,左右两腿肌肉收缩力量无明显差异。但不同项目间,同一肌群在不同关节运动,不同速度下,则表现出肌肉力量的明显不同。髋关节屈伸运动时,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横断面积与力矩的相关程度,足球以屈为明显,速滑以右伸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运用心理测量与评定法,对我国130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指标构成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指标是由反应准确性、状态调控能力、信息加工状态能力、直觉反应能力、预判能力等5个方面构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控制水平与运动成绩提高是相关的,优秀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结构与所掌握的技战及运用效果是一致的;所建立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结构指标是合理的;研制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的综合评定标准具有简捷、合理、实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第 10届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单项每轮次、每组单圈领先运动员及成绩进行现场调研 ,对比赛的概况、特点、比赛结果、冠军运动员完成超越的时机及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 5 0 0 m比赛中 ,运动员采取抢占有利位置 ,全程领滑战术而取胜 ;在 10 0 0 m比赛中 ,运动员采取中途加速超越对手 ;在长距离比赛中 ,运动员采用后程加速夺取胜利。  相似文献   

20.
利用肌电图测试技术测试分析我国两名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冰上过程中以及主要陆上专项力量练习动作下肢主要肌肉的用力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我国两名女子重点运动员速滑过程和陆上专项力量练习的肌肉发力特点,指出陆上专项力量练习与实际速滑过程中肌肉用力特点的差异,进而对陆上专项力量训练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专项力量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