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单音节文档名词中比较普遍被使用的主要是"文""卷""典""册""簿""籍""书""牍"等.这些单音节文档名词起源早,可以单独使用,不仅是各类双音节、多音节文档名词的源头,而且是从深层次剖析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内涵与意义的基础.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单音节文档名词使用频次较高.其中,"书""文"为高频单音节文档名词;"典""簿""牍"为中频单音节文档名词;"册""卷""籍"为低频单音节文档名词.  相似文献   

2.
“册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册、册书、文册、册文、册籍、籍册、册奏、册印、册宝、册子等17个名词组成.它们产生时间较早,但频次较低.其含义广泛,包含封诏类文档名词、簿册类文档名词、祭告类文档名词和其他专指类文档名词.  相似文献   

3.
简册文书是中国很早就有的档案文书形态。商代有简册文书,在甲骨文中有比传世文献更多的记载。从甲骨文的“册”字及部分从“册”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商代的简册文书按照等级的高低,可以分为“册”“典”两类。册为普通简册,典为地位较高的大册。这些册、典文书首先用于祭祀,其次用于军事。由于册更普通,所以无论在祭祀上还是军事上,用册的情况都更多见。典则用于较高等级的祭祀和比较重要的军事活动。可知册、典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习惯用语都有区别。因而从字形和使用两方面看,商代简册划分为册、典两类是合理的,同时也与传世文献的部分记载相合。其中祭祀中所见旧册的使用,更为商代曾将简册作为档案文书保存提供了确切的证据。综合来看,商代是一个大量使用册、典文书的朝代。  相似文献   

4.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8):7-10
从对检索到的两晋时期的"诏书"、"文书"、"簿书"、"文籍"、"图籍"、"黄籍"、"典册"、"典谟"、"簿籍"、"典则"、"起居注"、"牍"等12个文档名词分析可见,两晋时期文档名词双音化的趋势更趋明显。其中,"诏书"、"文书"的使用频率较高,"黄籍"等新出现的名词也值得关注。此外,两晋时期主要有"书"、"文"、"籍"、"簿"、"典"5个文档名词族类,并各具明显的族类特征。  相似文献   

5.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9):12-15
通过对"诏书"、"文书"、"起居注"、"典谟"、"文案"、"文籍"、"图籍"、"文簿"、"黄籍"、"簿书"、"簿籍"、"书牍"、"典册"、"案牍"等文档名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见,南北朝时期多数文档名词实现了出现次数和频率双增长,文档名词的特指性和文档范围内的通用性都有所增强。"文案"、"案牍"两词的出现,"诏书"、"文书"、"起居注"含义的渐趋固化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的重要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文档名词可划分为"书"、"文"、"籍"、"案"、"簿"、"牍"、"典"六大族类,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案族”文档名词是指含有单音词“案”的文档名词,主要包括“文案”“案牍”“案卷”“档案”“书案”“案牒”“案记”等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族”文档名词中的名词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名词使用频次较低,但“文案”“案牍”“案卷”“档案”等词都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计量语言学的方法,分析了“案族”及该族类内主要文档名词的基本使用特点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明古邦,自有文字以来即设置史官,记注史事,典藏文书,并据以编纂国史,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相当的规模。《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黄帝时有了文字,设立史官,才有了可以稽考的文献。具有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不始于盘古、三皇,而始自《五帝本纪》,这是很有道理的。及至夏商,史分左右。夏有职掌图法的太史令终古,殷有典藏图法的内史向挚。所谓“图法”即是邦国的典志档案。《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近世中国考古家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殷人保藏典策的府库,证明殷人龟甲牛骨刻辞,合数版为一册,刻辞的“册六”正是典册编目度藏的次第。《说文解字》说,“典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又说明册保存在府库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满文档册 清入关之前,在创建和巩固其民族政权的军政活动中,还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满文书写公文、记录史事,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满文档册,其中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的记事性档册不仅部帙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史料价值最为珍贵。这些入关前的记事性满文档册,在其编写、保存和留传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两种典籍,即《旧满洲档》和内国史院满文档册(后简称“内国史院档”)。 1.《旧满洲档》。清入关前的满文档册,在清廷入主中原之际,随同其他许多文件一起运到北京,一直存放于内阁库中。乾隆六年七月,鉴于当时所见及的三十七册入关前满文档册多由无圈点老满文写成,清高宗谕令编辑一部老满文字书,以作为阅读满文旧档的工具。十一月间,这部字书基本完成,大学士鄂尔泰等在进呈该书时奏称:“再查此档因年久残阙,既期垂之永久,似应逐页托裱装钉,为此谨奏请旨。”这个提议得到批准,于是,三十七册旧档得到裱装,并编以《千字文》的字号。但这次编号乃信手拈来、漫无顺序,如清太祖朝记事最早的一册编为“荒”字,在《千字文》中为第八字,而清太宗朝的一册却编为第一字“天”字号。  相似文献   

9.
“文族”文档名词包括文、公文、文字、文献、文书、文案、文牍等50余个文档名词。以数据统计和文本检索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总体构成、构词方式、应用频次与范围、词语内涵等问题。按照趋势性增长、波浪式发展、逐渐消亡和稀见型文档名词4种基本类型,具体说明了“文族”文档名词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大典·哲学典》(以下简称《哲学典》)包括:《儒家分典》(共七册),《诸子百家分典》(共三册),《佛道诸教分典》(共六册),计3200万字。《哲学典》,是《中华大典》24个典中第一个完全出齐的典,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籍族"文档名词是指共同含有单音词"籍"的文档名词,包括典籍、载籍、户籍、册籍、图籍、黄籍、籍帐、法籍、籍图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籍族"文档名词中的名词数量相对较少,使用频次很低,并呈波浪式的发展规律.根据"籍族"文档名词所固有的涵义特征可将其分为通用性文档名词和专指性文档名词两大类,它们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肖健 《兰台世界》2009,(8):57-58
本文以古代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实例说明了古代档案管理的一些方法,精辟的将其概括为“采”、“编”、“典”、“阅”四个字,并分别以实例论证说明了这四字的内容、特点,得出现代档案管理方法来源于古代档案管理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历代林业典籍之大成当今环境保护之渊鉴《中华大典·林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古代林业经典之大成的类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领域最重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它囊括了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及林业科技与文化全部重要资料。全书分为:《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森林利用分典》,《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园林风景与名胜分典》,《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共五个分典七巨册。其编纂整理工作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担任主编,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负责各分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序言我国政府藏书、书目工作,萌芽于殷商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反映出书目工作的雏形,这类考证文献很多,不在此例举。但那时,是否有可以理解为现今之藏书、书目工作机构的东西还没有考证。商朝官制是由五大部分职官组成,其中宗教文化职官里已有专门司理典册和册命的职官,叫“作册”,西周时亦称“作册内史”,“内史”,其长官称作“内史尹”、“作册尹”。事实上,数以万计的甲骨卜辞作为典册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之进行著录、编排等一系列的有效管理。专事这种管理的人员,书契工作者就是最早的政府藏书、书目工作机构的职官,他们被认为是真正史官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万杰 《图书馆杂志》1999,18(4):45-46
中国古代的文字载体是甲骨、青铜器,这些不能算是正规的书籍。直到用竹简、方版,以及级帛作为书写材料后,才有了可供流通的书籍,这段时间大约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时期,故《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但此时的典册主要控制在上层贵族之间、民间很少流传,直到孔子编六经、招生讲学,书籍才由贵族社会向下层“士:”民社会转移。春秋时期为我国文化的高潮期,这同图书的流通也有关系。墨子说:“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但此时的书籍自抄自用,还没有形成图书流通市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禁书焚书政策,又发布…  相似文献   

16.
丁海斌  袁礼 《档案》2014,(5):11-17
先秦是我国文档名词的起源期。先秦文档名词的内涵由单义性向多义性逐步演变,组合由单音词向双音词演变,其产生领域呈分散性和多样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先秦文档名词的特征及历史影响,进而着重分析了“书”、“典”、“图”、“文”等高频词及其族类名词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其中以“书”、“文”两族类最为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刻;对低频词也进行了统计与简述;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周礼》中的文档名词情况进行了总体性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正本”一词的文档类义项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其含义是指相对副本而言的图书或文件的原本。在古代,“正本”一词的出现次数呈现波动性发展趋势,元代出现次数最低,清代的使用达到顶峰。在近现代,“正本”一词除了继承古代用法外,其使用趋于集中化与专业化。特别是现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的推广与实行,“正本”一词的应用有所创新,更加强调其电子文本,且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概念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海霞 《陕西档案》2020,(1):28-29,27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宣读圣旨的场景。每一道圣旨都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积淀、一段历史真实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折射,它是研究封建官僚制度的典册,是一个王朝由兴转衰的见证,更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特种档案。  相似文献   

19.
(一)编辑学的萌发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典籍浩繁。有史以来,可以统计的出书品种,已超过200万种。编辑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就有“编”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编,次简也”。可见,编辑活动在“有典有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萌发。从古代孔子、吕不韦、刘向父子,到近现代张元济、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王云五,编书的人历代都有。正是他们为创  相似文献   

20.
书籍进入到帛书和纸书时代之后,因为材质的原因,书籍损毁的原因增多,书籍失传的机会更多。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论据的前提之下,对古代书籍典册损毁的四大原因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