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受试者均来自中小学 ,经过医学检测 ,均无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单纯性肥胖少儿 8~ 14岁 ,男 2 5例 ,女 16例。肥胖度的评价方法以 1985年九市城区正常男女少儿身高标准体重值为准 ,超过均值的 2 0 %~ 30 %为轻度肥胖 ;30 %~ 5 0 %为中度肥胖 ;75 %为重度肥胖。受试者少儿重度肥胖者为 2 9例 ,占 71% ,中度肥胖者 12例 ,占 2 9%。1 2 研究方法10天夏令营生活。控制热能摄入 ,增加耐力运动 ,同时对肥胖少儿及家长进行运动减肥知识和营养知识宣传教育 ,取得他们的配合。1 2 1 热能供给根据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每日给予正常热能的 2 / 3,三大营养素供给量分别占总热能的比例为 :蛋白质 2 0 %、脂肪 2 5 %、碳水化合物 5 5 %。1 2 2 运动处方体育保健工作者根据运动热能消耗和科学进食的基础上制订运动计划。项目 :慢跑、医疗步进、体能训练、球类、游戏、柔韧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等有氧和无氧训练穿插进行。强度 :6 0 %~ 75 % ;心率 :140次 /min左右...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城市小学生饮食以及体质成分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小学生的日常饮食成分与饮食习惯,分析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小学生超重、肥胖比例超过40%;超重、肥胖学生中爱吃零食的占31%,并且普遍存在偏食现象;超重、肥胖学生吃夜宵、偏爱碳酸饮料比例远远大于与标准体重学生.研究认为小学生超重、肥胖现象已达到成人比例.吃零食、偏食多肉、吃夜宵、饮用碳酸饮品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之缺乏日常课余锻炼,是引起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建议小学生健康饮食并多进行跳绳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查短期(15天)运动为主综合干预对学龄肥胖儿童自卑、自我意识及社交回避的影响,为制定少儿肥胖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运动为主,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塑造、心理和教育干预为辅的综合干预,对被试的相关心理指标进行干预前后比较。结果:干预后11名儿童的自敬自卑感水平显著提升(P<0.05);17名儿童在自我意识所有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只是在幸福与满足感因子存在临界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幸福与满足感水平低于干预前幸福满足感水平;11名儿童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总分、社会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却表现出一致性的下降趋势。结论:对学龄肥胖儿童施加短期运动为主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是复杂的,要积极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行为调控、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以便有效监控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群体运动对青春启动前期肥胖学生身体形态、自我意识的影响,探索干预过程中肥胖儿童的身体形态变化与自我意识变化之间的共变关系。方法运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60名9~11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正常体质量26名,单纯性肥胖34名(肥胖对照组与肥胖干预组各17名)。肥胖干预组进行了每周4次、每次60%~70%HRmax强度的群体有氧运动,干预周期共22周,同时从身体形态、自我意识分析干预效应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正常体质量学生;群体运动干预在改善肥胖学生身体形态(身体脂肪比率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同时,自我意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且与身体质量指数、身体脂肪比率呈显著负关系。突出体现在自我意识总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维度上。结论群体运动干预有效提高青春启动前期肥胖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降低身体脂肪比率和BMI值,两者存在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层面分析北京市肥胖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与特点,为研究体育锻炼促进肥胖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自我认识量表对北京市972名肥胖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北京市肥胖中小学生的体貌、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总抽样样本;②性别和年级对肥胖中小学自我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③在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不同群体对肥胖中小学生的总体自我认识及其各自我维度的效应显著.结论:运动群体肥胖中小学生的学业、外貌、人际关系和运动能力的满意度和总体自我认知、评价水平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城区某所小学8—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三个月的体育锻炼,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身体成分、各项运动指标、足底压力等各个指标进行监测,收集数据,使用spssl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足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肥胖儿童在行走和跑步过程中足有外翻的倾向,跑步时大于行走;(3)经过三个月的健身锻炼,肥胖儿童运动时的平衡能力增加,减少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1985年3~12月,我们对北京市城区学生中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儿童期肥胖应理解为“儿童青少年在青春期结束以前所显现的肥胖状态”。以WHO推荐的肥胖筛查标准,用1985年青少年体质调研细则规定的现场测查方法,随机抽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中生主要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BMI的关系,为初中生防控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日常体力活动调查问卷(CLASS-C)对广州市铁一中学在校的且参加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7、8年级共496名学生(男251名、女2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广州市初中生出现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是休息日闲暇时的静态行为时间。在休息日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中,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静态行为活动时间最长的是上网、看电视和玩游戏,最少的是乘车上、下学时间。结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广州市城区初中生在休息日闲暇时的屏前静态行为时间,时间总量不超过2h/day,为今后防控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4 h活动达标情况与小学生全身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纵向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3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纵向调查,运用加速度计和问卷测量24 h活动行为,以标准测量仪器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腰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连续2年的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增长率差异,并以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4 h活动指南达标情况与连续2年肥胖进展的纵向关系。结果 (1)在24 h活动行为中,屏幕时间达标率(79.9%)最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达标率(42.5%)最低,3项活动均达标占比22.6%。(2)小学生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且全身性肥胖率的进展速度高于中心性肥胖率。(3)MVPA的独立达标能有效控制小学生全身性及中心性肥胖的进展,而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达标率与肥胖进展无显著相关性;身体活动与屏幕时间组合、睡眠时长与屏幕时间组合达标率均与全身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而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长组合与中心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结论 MVPA达标率是小学生肥胖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24 h活动不同行为组合达标会减缓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展,未来应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及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小学4~6年级618人和初中1~3年级学生1047人,调查其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时长和运动障碍及障碍认知水平;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小学生的运动益处认知差异,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其关联性。结果: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身体活动水平偏低,66.5%的女生处在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男生的46.9%(X2=71.29,P<0.001);初中生低强度身体活动人数占比68.6%远高于小学生的36.1%,56.0%的小学生处在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初中生的29.0%(X2=171.75,P<0.001)。中小学男生的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小学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中预防保健、生命促进维度与中小学男生久坐行为显著相关(P<0.001),社会交往与女生久坐行为显著相...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和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体育运动参与不足。针对肥胖大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健康干预,提高肥胖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提高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动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及素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有氧运动的强度不同是否有不同的监控体重的效果。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有氧强度的运动干预方案探讨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循环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运动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女大学生各身体形态指标均值均有显著性下降。运动干预后,BMI指标下降最为明显(P<0.05),肥胖组女生WHR指标受大强度运动干预影响较大(P<0.05)。不同运动强度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循环机能的显著性影响仅体现在大强度运动对各组内女生舒张压指标的影响(P<0.05)和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对肥胖组女生舒张压的影响(P<0.05),对超重、肥胖学生减脂降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1 628名参与体育网课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进行测量,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家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积极;女生的锻炼行为与男生存在明显差距;女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相对偏低。研究发现锻炼态度、锻炼行为、身体自尊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网课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需要加强锻炼态度的引导以及锻炼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在高校进行武术套路练习一学期以上的100名年龄在18—23岁女生的跟踪调查,分析了高校女生肥胖的体型特点,从健身、肥胖机理及饮食结构等方面论述了武术套路锻炼对高校成年女性体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大学生锻炼态度及其下位因素与自我概念、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锻炼态度>与<自我概念>问卷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锻炼态度与自我概念存在高度相关(r=0.623,P<0.000),并存在6条显著路径,但只有4个因素能够非常好地对自我概念有预测作用(P<0.001);2)锻炼态度各因素对锻炼行为的作用差异较大,五个因素对锻炼行为的直接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修订的"蒙汉"双语文字的《蒙古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跨理论模型对蒙古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了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1 000名蒙古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了实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锻炼行为有阶段性的特点,基本呈"橄榄球"型的分布特点。在体育锻炼行为上,自我释放和自我管理与5个变化阶段高度相关,意识控制因素与后3个变化阶段高度相关,并在准备阶段出现了影响因素重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的体育教学因素,研究先通过53名本科生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假设和设计体育教学因素量表;然后,结合《锻炼坚持量表》对2 072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锻炼坚持的5个教学因素:教师评价、内容实用、兴趣契合、知识技能、认知体验,5个因素对学生体育课结束后的体育锻炼行为有深远的影响。(2)体育课程的教师得到学生认可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坚持体育锻炼。(3)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用性越强,与学生兴趣契合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坚持体育锻炼。(4)在体育课堂上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体验到锻炼的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微观环境视角研究其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探索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现低度负相关;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相关不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有正性影响;大学生的原居住地与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优于其他居住地的大学生;同一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