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天津9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体育行为、运动自我概念和运动自我效能总体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女生的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体育锻炼行为,而男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受运动自我效能影响;性别、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是预测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242名运动员采用成就目标和自我妨碍量表,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目标取向的4个维度、自我妨碍水平及运动成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员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自我妨碍呈正相关,掌握接近目标与之呈负相关;运动员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自我妨碍与之呈负相关.成就目标取向通过自我妨碍对网球运动员运动成绩有影响;性别、年龄对掌握接近和成绩接近有显著性差异,对掌握回避及成绩回避的差异不显著;运动员性别及运动等级对自我妨碍的差异效果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及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小学4~6年级618人和初中1~3年级学生1047人,调查其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时长和运动障碍及障碍认知水平;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小学生的运动益处认知差异,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其关联性。结果: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身体活动水平偏低,66.5%的女生处在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男生的46.9%(X2=71.29,P<0.001);初中生低强度身体活动人数占比68.6%远高于小学生的36.1%,56.0%的小学生处在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初中生的29.0%(X2=171.75,P<0.001)。中小学男生的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小学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中预防保健、生命促进维度与中小学男生久坐行为显著相关(P<0.001),社会交往与女生久坐行为显著相...  相似文献   

4.
运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对680名大学体育选项课学生的身体自我描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身体自我描述11个维度中,自尊维度偏高,身体肥胖次之,体育活动与力量维度不及格;运动项目的身体自我描述中,篮球项目的得分最高,其次为散打,它们可作为学校体育课开设的理想项目;身体自我描述的项目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群体运动对青春启动前期肥胖学生身体形态、自我意识的影响,探索干预过程中肥胖儿童的身体形态变化与自我意识变化之间的共变关系。方法运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60名9~11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正常体质量26名,单纯性肥胖34名(肥胖对照组与肥胖干预组各17名)。肥胖干预组进行了每周4次、每次60%~70%HRmax强度的群体有氧运动,干预周期共22周,同时从身体形态、自我意识分析干预效应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正常体质量学生;群体运动干预在改善肥胖学生身体形态(身体脂肪比率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同时,自我意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且与身体质量指数、身体脂肪比率呈显著负关系。突出体现在自我意识总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维度上。结论群体运动干预有效提高青春启动前期肥胖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降低身体脂肪比率和BMI值,两者存在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健美操和篮球项目对聋人大学生进行连续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尊维度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外表维度差异存在显著性.健美操组实验前、后自尊维度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整体身体、外表维度差异存在显著性;篮球组实验前、后体育活动、自尊、身体肥胖维度差异存在显著性,结果说明不同运动项目对聋人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新生运动群体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高校新生运动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家庭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价值感、道德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心理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中学生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个人取向的人际价值感、生理价值感,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高中学生中运动群体与非运动群体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人际价值感、心理价值感、道德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人际价值感、生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心理价值感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的409例运动创伤案例、创伤发生率的性别和年级特征显示:男生占76%,8年级达到最高峰,女生占24%,6年级达到最高峰;女生的运动创伤发生率高峰较男生早2年出现;但女生在11和12年级阶段的运动创伤发生率为零,这也许和女生到高中阶段运动过少等变化有关.从受伤的性质特征看,基本集中在骨折(骨裂)、扭挫伤,女生和男生都将达到约90%的高发生率.根据这些特征提出,要减少或预防受伤的发生,首要要采取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力量和耐力素质水平,同时要在技术教学、课堂组织以及纪律安全教育方面着手预防创伤策略.  相似文献   

10.
姜小冬  辛宏 《中华武术》2023,(12):82-83
本文旨在了解不同运动习惯对医学生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为提升我国医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体质健康监测等方法,研究沈阳医学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运动习惯特点,及其对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医学院2017~2020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同学不同性别.间肥胖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时间与运动频率是沈阳某医学院校学生骨骼肌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随着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时间的增加,骨骼肌含量可能随之增加,这种影响在调整了性别及年级后仍然存在。建议医学生每天增加身体活动量,学校从各方面提升运动锻炼效率等。  相似文献   

11.
林琦 《体育科学研究》2010,14(4):107-111
为了更好地鼓励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科类别、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平时体育活动人数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了解高考压力下,青春发育后期体育考生和非体育考生的身体机能状况,重点探讨四项素质训练对体育考生身体成分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韩国杰文VENUS5.5体成分分析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9月份及次年4月份体育高考后的测试。结果:男、女两实验组训练前后身体成分脂肪重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训练后降低,肌肉含量增高;而两对照组训练前后身体成分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身体水分、脂肪重量、矿物质、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四项素质锻炼对青春后期体育考生身体成分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和肌肉重量影响较大,而对体重指数影响不大。2.体育考生和非体育考生尽管发育及营养正常,但运动方式的不同,将会对身体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名体育专业学生(体育组)和2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非体育组)血清中AMPK、SOD、T-AOC水平的测定,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探讨不同锻炼强度对机体血清中SOD、T-AOC、AMPK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体育组和非体育组机体血清中AMPK浓度值均值为59.44±7.43U/L,非体育组机体血清中AMPK浓度均值为8.50±8.23U/L,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体育组机体血清中的SOD均值为34.48±6.51U/L,非体育组机体血清中的SOD均值为19.17±7.25U/L,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体育组机体血清中的T-AOC均值为11.22±14.24U/L,非体育组机体血清中T-AOC均值为10.34±5.33U/L,组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最后得出结论:长期的较高强度的运动锻炼能显著提高机体血清中AMPK、SOD水平,有效增加组织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和抗氧化能力,这是机体产生良性运动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127人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150人进行了测试,探讨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成分的差异。研究结果:体育专业男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无机盐、蛋白质和基础代谢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者间体脂率和腰臀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专业女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无机盐、蛋白质和基础代谢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腰臀比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两者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者间体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基础代谢率以及总能量消耗的差异,为大学生了解促进体质健康的因素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大学生能量监控系统实验手段,采用t检验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体育专业学生总能量消耗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总能量消耗均大.其中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有显著性差异,基础代谢率偏高.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体质存在一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8所综合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开展情况欠佳,存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差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经常锻炼的习惯差,近四成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课余体育竞赛,不参加锻炼的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与较高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体育氛围、体育教育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教学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并依据非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发育特点、心理生理特点、认知特征,针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状况,就武术对练引入非体育院校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武术文化中的武德、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等思想对非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智教育及行为举止,将武术对练纳入非体育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武术对练对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诸多积极因素,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山西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及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作用的认知程度,对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测试。得出结论:大部分同学不能有计划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制定自己的运动处方,不能科学、系统的进行体育锻炼,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与心理量表SCL-90对湖北省部分重点高校的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了测评,并对心理测评选项教学与随机选项教学的对比实验及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与新兴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高年级与低年级相比在恐怖、强迫、焦虑、疑病、神经衰退、神经分裂症等6个因子上呈显著差异;2)大学生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在焦虑、人际关系、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呈现显著差异;3)新兴体育教学内容在各因子的分差值均高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且在恐惧、强迫等因子上差异显著;4)心理测评选项教学效果优于随机选项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